策展人为你讲述中华艺术宫“光风霁月”展背后的故事

“艺术百年·光风霁月——上海近现代美术作品展”于1月12日至2月28日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49米层举办。本次展览将目光聚焦于由“海派”引发的上海近现代美术史的百余年演变,成为了解上海美术发展史,解读经典美术作品的美学大课堂。这也是中华艺术宫作为“国有美术航母”的领头羊,不断加强资源配置能力,以实际行动践行“大美术馆计划”而推出的展览。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以时间线索展开,通过“海上画派引领一代风尚”(19世纪末至1949年)、“新中国美术在时代发展中更新”(1949年至1977年)、“改革开放催生艺术创新精神”(1978年至2021年)三个板块梳理出海派百余年来的美术史。

本次展览共展出作品250余件,80%的展品创作于1949年之后,并首次将美术史年代延伸到2010年代。

本次展览策展人、上海市美术家协会顾问朱国荣先生为我们解读了他对于海派美术史的考量以及一些作品背后的故事。

策展人朱国荣先生在解读作品

朱国荣先生说,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让大家看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海派美术从内容、题材到表现方式上的革命。因为上海解放之后,国家提出了改造旧连环画、旧年画和旧国画,要创造新的中国画。

新中国成立后,美术的方向变了,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所以中国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比如花鸟画,不再是原来的花鸟,而是要表现农村中的庄稼和鸡鸭鱼,画展里江寒汀的《萝卜丰收图》、张大壮的《带鱼丰收》等作品就非常有名。张大壮先生到菜场里去体验生活后画了《带鱼丰收》,为了表现带鱼的新鲜程度,画家找不到合适的颜料,就买了带鱼回家,刮下鱼鳞当颜料。

张大壮《带鱼丰收》

江寒汀《萝卜丰收图》

陆抑非《秧担》

朱国荣先生说,这段时间的新国画创作,最可贵的就是画家们在创作中注入了真实的感情,所以诞生了很多经典作品。

沈柔坚《上海雪夜》、连逸卿的《过道》等作品很有烟火气、反映了上海城市的温度。

改革开放后,海派美术创作讲究创新,比如陈钧德、仇德树作品。仇德树的国画不是用笔画的,而是撕扯宣纸并用手抹出来的,但是他的作品就是中国水墨画的味道,这样的创新精神在展览中能找到不少。

沈柔坚《上海雪夜》

林风眠《菜农》

仇德树《山水9号》

朱国荣先生表示,展览中有三个文献展,分别是月份牌、“十二人画展”和“海平线”绘画联展,都很能反映海派艺术精神。

月份牌是唯一一个有海派艺术特色的画种,它与商业、西洋画以及传统艺术都有关系。展览还特别在公共空间打造了一个旧式弄堂,取名为“霁月里”,墙上贴着十几件月份牌复制品,另外在展厅里还有7件月份牌原作。据称,目前市场上,月份牌连当年的印刷品都找不到了,更不要说原作了。

月份牌文献展

“十二人画展”是1979年1月举办的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场现代艺术展览,在黄浦区少年宫举办。由于当年的参与者去世的去世、出国的出国,大家甚至都想不起当年展过什么画了。朱国荣先生为此花了很大一番功夫,从多方渠道找来了历史照片,通过本次展览对“十二人画展”进行了梳理。

“海平线”绘画联展创办于1986年,至今已举办了19届,它比上海双年展还要早10年,形式跟双年展已经非常接近了,说明上海艺术界一向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第一届“海平线”的参展作品此次都复制展出了。

“海平线”绘画联展的文献展

朱国荣先生还以艺术家谢之光、沈柔坚的成就来说明海派艺术的多样化。本次展览中,有一件他从未见过的谢之光早期作品《美女拈花图》,画出了旧时美女的闲雅生活状态,谢之光本身是一位画月份牌的高手,而1960年代的中国画《万吨水压机》也是他画的,差异极大,放在一起,根本看不出是同一位画家的手笔。同样,沈柔坚是位著名的版画家,但在本次展览中有他的国画和写生,也画得相当精彩。因此朱国荣先生认为,不能光凭一两张画来评价一位海派艺术家的全部风格,这也是本次展览的一大看点。

谢之光《美女拈兰图》

谢之光《万吨水压机》

沈柔坚《浦江晨曦》

沈柔坚写生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詹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