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首度联手英国国家美术馆推出的“对话世界”文物艺术大展系列“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1月17日至5月7日在上海博物馆举办,共展出52件油画作品,涵盖了波提切利、拉斐尔、提香、戈塞特、卡拉瓦乔、伦勃朗、克劳德、康斯特布尔、塞尚、马奈、莫奈以及梵高等50位欧洲艺术巨匠。
展览现场
我们终于迎来了世界级的大展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史论系教授郭亮也来到展厅,跟我们分享了他眼中的这些世界级名画。
他感叹道,疫情封控三年,我们终于迎来了世界级的艺术大展。这些画以古典油画为主,你要特别关注细节,很多画在细节上表现了艺术家高超的技法,以及他在美术史上的突破。
比如西班牙黄金时代首屈一指的宫廷画家委拉斯贵兹,他画的《费尔南多总主教肖像》,虽然人物表情威严、服饰华贵,体现出人物的身份地位,但同时,他在人物的眼窝部分用笔变化非常多,包括刻划了人物略有浮肿的眼袋。委拉斯贵兹从卡拉瓦乔等革新派艺术家的技术中汲取了灵感,又研究了王室收藏的意大利绘画,他的画,跟之前的古典画派显得不同。
郭亮教授在讲解《费尔南多总主教肖像》
委拉斯贵兹《费尔南多总主教肖像》
郭亮教授表示,这样的画,光一个人物眼窝部分就可以吸引你看好久。我在卢浮宫参观时,看到有观众盯着一幅画看了一个小时,动也不动,我开始还以为是行为艺术表演呢。其实,好的作品真的值得你看好久。
注意《圣母》的披风与头巾达到的色彩平衡
观众在欣赏《祈祷的圣母》
对于意大利画家桑索费莱托的油画《祈祷的圣母》,郭亮教授提醒观众注意它的色彩搭配。画面上圣母的披风所用的蓝色使用了当时极为珍贵的青金石颜料,也显示了拉斐尔对他的影响。圣母包着象牙色的头巾,与蓝色披风形成一种冷暖色调的和谐与平衡,欧洲油画非常讲究这种色彩间的平衡。
伦勃朗生命最后一年的自画像神情落寞
伦勃朗《63岁的自画像》
展览中伦勃朗自画像创作于他63岁时,也是伦勃朗生命的最后一年。伦勃朗的晚年远不如他的中年风光,一幅画民兵连队员群像的《夜巡》,伦勃朗使用了戏剧化的光影效果,民兵队员看不懂其中奥妙而选择退货,虽然退货官司最后达成了协议,但这件《夜巡》让伦勃朗从此身败名裂,生意一落千丈。伦勃朗非常喜欢画自画像,晚年这幅自画像神情落寞,跟他年轻时志满意得的自画像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戈雅来了代表作,克劳德是风景画始祖
戈雅《多娜·伊莎贝尔·德·波赛尔》
郭亮教授提醒大家注意展览中一件西班牙艺术家戈雅的作品《多娜·伊莎贝尔·德·波赛尔》,这是戈雅的肖像代表作之一。作品中纯黑色用的非常好,一般艺术家绝不敢这么用黑色。
克劳德《圣乌苏拉登船的海港》
法国艺术家克劳德是17世纪风景画家,当时的风景画很少能独立存在,一般都是作为宗教故事的背景,而克劳德的作品是独立的风景画,堪称风景画的始祖。
荷兰黄金时代连乞丐家里都有画
彼得·德·霍赫是荷兰风俗画的名家,19世纪时,他的作品可以卖到2万多美元一幅。《庭院里的音乐会》表现了荷兰阿姆斯特丹市民生活,他们非常爱干净,地上铺着地砖,出门就是河道。
彼得·德·霍赫《庭院里的音乐会》
郭亮指出,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的画家很多,市民们喜欢挂画,绘画需求非常大,而且画价便宜,最低的只要1个荷兰盾甚至半个荷兰盾,一般市民哪怕是乞丐都能拥有一两张画,整个荷兰黄金时代的绘画作品估计有500万张之多。
柯罗的画像朦胧诗,塞尚曾想当古典派大师
柯罗《倾斜的树干》
法国艺术家柯罗的画有点像朦胧诗,气质接近于诗人艾略特,但没有艾略特诗中对工业化时代的忧虑,柯罗是古典时代最后的一抹诗意。
塞尚《画室中的火炉》
塞尚的作品《画室中的火炉》有点如今流行的围炉烤茶的意思。郭亮教授表示,这是塞尚早期的作品,塞尚学画时候的志向是想当古典画派大师。
莫奈《鸢尾花》为何边上没画完?
观众在欣赏莫奈《鸢尾花》
莫奈《鸢尾花》边上没画完的地方
莫奈的《鸢尾花》虽然尺幅巨大,但市场价值反而不如梵高普通尺幅的《鸢尾花》。此画创作于1914年至1917年,是莫奈晚年作品,当时莫奈受到白内障的困扰,影响了视力。莫奈去世时,这幅巨作还留在他的工作室里,不确定他是否已经完成。而我们在画面的边上,发现了莫奈没有涂抹完留下的空白之处。
马奈《咖啡厅演奏会的一角》
马奈堪称“印象派第一人”,他早期作品非常写实,像《吹笛少年》,但这幅《咖啡厅演奏会的一角》,不仔细看还会以为是德加的作品,可见马奈的作品风格跨度非常大。
梵高假如是疯子,色彩排列绝不会这么好
梵高《长草地与蝴蝶》
在梵高的《长草地与蝴蝶》前,郭亮教授说,这一看就是梵高的笔法,紫灰色、紫绿色、粉蓝色、粉紫色一层一层排列,他的画面一点都不乱,而且非常有张力。梵高艺术生涯只有10年,真正是艺术大师。梵高并不是什么疯子,他的知识面超乎我们想像,他作为一个荷兰人法语非常好,他最喜欢读的是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他是一个思维非常缜密的人,他给弟弟写的信,文笔非常理性,哪是什么疯子?欧文·斯通写的《渴望生活》,完全把他弄成一个疯子,实际不是那样。当然最后他酗酒,精神分裂了,把耳朵割下来寄给了高更。
被低估的英国人物画家
托马斯·劳伦斯爵士《红衣男孩》局部
托马斯·劳伦斯爵士是英国国王的御用画家,他的用笔极为潇洒,他的人物画在英国本土没有对手,他是长期被低估的画家。劳伦斯的画,能把人物的精气神完全画出来,《红衣男孩》是劳伦斯的代表作。
透纳《海洛和利安德的离别》
透纳《海洛和利安德的离别》如此大幅的作品从未在上海展出过,而且是希腊神话题材,并不多见。作品不是描摹现实风景,这更能看出一位艺术家的想象力。这幅画是本次展览一个强有力的休止符。
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表示,本次展览是一次强强联手,是一次跨越地域,超越文明的对话。在当下的国际环境下,让中国观众能够在家门口,不用飞越大洋,欣赏到这场千载难逢的艺术盛宴,是上海博物馆投入大量精力、财力,促成这次展览合作的初衷,也是我们的目标。上海博物馆馆庆70周年之际,奉献这一重磅展览,是向过去的70年里,上博始终坚守在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前沿,一次最真诚的致敬。
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
展览时间:2023.1.17—2023.5.7(周一闭馆,国定节假日除外)
展览地点:上海博物馆一楼第一临展厅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詹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