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初评委、复评委、终评委评选和评委会的网络面试复核,“与25部经典的上海相遇——2021~2022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日前在线揭晓获奖名单。
本次大赛由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主办,上海市作家协会华语文学网承办,萌芽杂志社、上海市作家协会云文学网协办,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获奖作品25篇,入围奖175篇,组织奖10家单位。
大赛主办方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由文学大师巴金和作家、学者于伶、王元化等发起,成立于1991年1月。大赛已经连续成功举办四届。
大赛组委会从入选《海上文学百家文库》的作家作品中选出25部,在华语文学网开辟专区,提供电子阅读版本,邀请参赛青年学子从中任选一部精读,并撰写具有独立见解的书评。
大赛终评委、评论家王纪人谈到,本届大赛供青年学子品读评论的25部文学经典,涵盖了多样的文学体裁,其中小说13篇、散文6篇、诗歌2部、剧本4部,试图让青年读者逐步形成对各种文体的作品都能驾轻就熟进行评论的能力。五篇一等奖作品中,就有两篇分别评夏衍的话剧剧本《上海屋檐下》和瞿秋白的文论《鲁迅杂感选集·序》;郁达夫、沈从文、施蛰存等人的小说也更多地进入当前青年评论者开放的视域。
就读于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文学研究所的易文杰以解读鲁迅《铸剑》的作品获一等奖。“我喜欢批评能迸发出想象的火花。它应该挟着风暴和闪电。” 他引用思想家福柯的话表明自己的志向,“希望在批评写作中,努力给文本与思想带来生命。”
南京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专业的程少波连续三届参赛,今年以《论<上海屋檐下>的“半静态性”》获一等奖,“大赛让青年学子回到文本本身,与百年前的前辈重新建立情感的联结,在经典中与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上海相遇。”
“我是河北张家口人,出生于 1999 年,刚好和这次评论的对象瞿秋白,差了整整 100 岁。” 另一位一等奖获得者、就读于山东大学文学院的王玥枭在参赛论文中提出,瞿秋白与鲁迅最核心的共鸣点在于一种强烈的“ 历史中间物” 意识,他们都曾主动肩起黑暗的闸门,努力以自己的方式探寻民族的未来。“百年过后,希望我们这些有幸能够安身于象牙塔内,以历史、文学为伴的后生晚辈,也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历史中间物’。”
“经典文学,给予人精神上的滋养和审美上的陶冶。这是跨越时间的美好相逢和深深碰撞。人类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希望更多青年学子,以更大热情投入到品读经典的行列中来。”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伟表示:“青年学子品读经典大赛,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四届。赛事的主旨,是不断展现当代青年学子与文学前辈的文脉渊源,及时发现、发掘出年轻文学评论和文学写作人才。”
作家、本届大赛终评委主任孙颙说,“上世纪前半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本营在上海,品读上海的文学经典,实际就是领略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精华。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举办至今,不仅知名度越来越高,海外来稿也日益增多,这说明,不管社会发展变化如何迅猛,热爱文学事业的年轻人永远如长江后浪推前浪。”
复评委主任、评论家周立民谈到,本届大赛从参赛学校分布面而言,比往届更宽更广,“感到可喜的是,获奖不再是中文系学生的专利,外语学院的学生、教育学院还有医学院的学生都榜上有名……”
他鼓励青年学子“做研究不仅要技术的流畅和完美,更要温度、情怀、境界”,“希望从更多文章中不仅看到方法、结论,还有心声和灵魂的冷热。如此,对经典的阅读,才能成为心灵的撞击、灵魂的对话,进而让经典成为流淌在我们心间的大河之水,带我们去远方领略想象中的风景。”
作家、大赛组委会主任陈丹燕希望,通过这样不曾间断的推动,鼓励更多年轻人亲近已成为经典的上海文学作品,凝聚城市精神力量。
据悉,此次大赛获奖的25篇一二三等奖作品,将由上海市作家协会华语文学网以专题形式予以呈现。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徐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