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怎么上?是老师拿着一本教材,把该划的重点划给学生,该背的内容让学生背下来吗?1998年,刚刚大学毕业走上讲台的陈明青就在思考这个问题。
“很快,我就觉得不能这样。如果思政教育只是一门背背书、划划重点的学科,那对学生的成长还有什么作用?”陈明青说。
二十四年过去了。如今的陈明青,已是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的一名特级教师,依然活跃在思政教育第一线。二十多年的从教经验,让她越来越深地感受到,思政教师的初心,是要为学生打开一扇窗,让学生懂得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看到毕业班学生递来的小纸条,上面写着“用生命点燃生命”,陈明青想到,思政课其实是要带给学生一种方法,一种如何朝向世界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他们的影响不是一时的,儿是很长一段时间,这也是他们生命发展所需要的。
用生命点燃生命
“学生说,我的思政课为他们推开了一扇窗,一扇朝向外部世界的窗。”陈明青告诉记者。而这,正是学生写下“用生命点燃生命”的缘由。
华师大一附中的高中生都知道,陈明青老师的思政课上得很活。课上不仅能看到《1921》《革命者》《中国医生》等主旋律影视作品片段,看完了还要进行电影片段情景表演。
英雄人物是如何成长起来的?陈明青希望,通过电影资源,把英雄模范的成长历程还原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的成长历程,让学生可以模仿、借鉴、学习,甚至慢慢超越,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而一场关于龙华烈士的情景表演,则给陈明青和学生们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看过了相关电影,又瞻仰了龙华烈士陵园。陈明青带着学生们走进淞沪警备司令部旧址的监狱,关上门,为学生讲解当年关押烈士的情景,随后一起朗诵“龙华千古仰高峰”,师生体验一同升华。
回到学校,学生们演了一场情景剧。一组同学扮演百年前的龙华英烈,还有一组学生扮演新时代的学生,和英烈对话。
“是什么力量是你们改变了信仰,从信仰无政府主义到信仰共产主义?”“你们会为了保护一个百姓,一个警卫员,一个身边的人,连自己的性命都搭上了。其实,你们生命的价值可能比普通百姓创造的价值更大,你们如何看待生命的价值呢?”来自新时代学生的声声提问,促使扮演英烈的学生身临其境地思考,为什么英烈会做出牺牲的选择。
“当曾经出现在书本、影片中的英烈变成活生生的年轻人,站在当代学子面前,所有的学生都会有特别真切地感受,领悟先烈们为了实现更远大的目标,不畏牺牲的决心。”陈明青介绍,扮演英烈的学生也会反过来问当代学子,“年轻的我们意气奋发,只可惜没有看到今天的新时代。生活在新时代的你们,决定做些什么呢?”
“我们一定会认真学习,讲好你们的故事,传承先烈的精神。”来自新时代学子的回答,证明了学生们已经在思想的碰撞中,完成了一次超越老师教导的思想政治教育。
打破课堂围墙,把思政课搬到社会里
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是陈明青报考大学时的第一志愿。随着教龄的增长和教学经验的成熟,陈明青开始琢磨,如何打破课堂围墙,把思政课搬到社会里,从思政小课堂走到社会大课堂,将小课堂与大课堂结合,让思政课更为丰富。
课堂上,陈明青要向学生介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光学理论显然枯燥。陈明青就想,学生的生活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可以有什么样的关联?
学校宿舍楼后面,有工地夜间施工,影响学生休息。以此为由,陈明青带着学生找到人大代表,让代表和学生一起查找问题的原因,为什么这座工地一定要在夜间施工?也让人大代表听听学生的心声,夜间施工对学生的生活造成了哪些影响?“经历了这个过程,学生在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就不仅仅会背这段理论,还知道知识是可以活用的。”陈明青告诉记者。
一附中的学生们生活在虹口,陈明青就带他们去看北外滩的发展。“面对白玉兰广场,大家都觉得北外滩很好,但这是不够的。我让学生通过调研,了解北外滩发展曾经面临的问题,遭遇的低谷。有户商家‘三进三’出北外滩,学生就去追问背后的原因。然后,我再让学生思考,站在他们的角度会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北外滩实际上又是如何发展成今日面貌的。”
不仅如此,陈明青还将课堂搬到了更开阔的空间。比如去年,为了上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课,陈明青带着学生们来到了浙江安吉余村。夏日的余村,青峦叠翠,溪水流碧,学生们都被美丽的风光吸引了。不过久居都市的他们以为,乡村面貌本就如此。陈明青便让孩子们走进农家,采访以前的余村是什么样,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故事被渐渐带出。
原来,为了摆脱贫困,村里曾靠开矿山、办水泥厂致富。经济一跃而起,环境却被破坏,赚到了钱的第二代带着第三代离开家乡,村里仅剩留守老人。直到经历阵痛,坚持了绿色发展的道路,余村才真正实现了乡村振兴。生态环境好了,第二代带着孩子们回来了,老人们实现了举家团圆的心愿,自发挂出起了“念党恩”的牌子。“孩子们去采访老人,老人也许说不清大道理,但一定能讲出生活的变化。这就是活生生的思政教育的例子。”陈明青说。
培养一支好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陈明青用“大思政课”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政治思维,让思政课成为照亮学生思想的指路明灯。2019年,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陈明青老师代表全国高中教师做了汇报。
如何把思政课上好?她有了新的思考:“我们需要一支好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我自己是被无数老教师带教出来的。现在我应该去带教更多的青年教师。”
在学校,她去听青年教师的课,告诉他们,一个年级有四个班级,并不意味着要把同一份教案重复四遍。“在我们学校,四个班的班型不一样,学生情况也不一样。因此,我们的教学既要有普遍性内容,也要有特殊性内容和不同的追问。”她举了个例子,一附中的孟宪承班理科较好,创新班学生文理均衡发展,也有其他类型的班级。上到“劳动教育”,在创新班和孟宪承班,她会更多地讲我国“卡脖子”的技术问题,创新型人才、战略型科学家的发展。对于另外的班级,在讲这些内容之外,她还强调了360行“行行出状元”,教育学生如何在每一个岗位上发挥好工匠精神。
在带教青年教师过程中,陈明青觉得,自己的思路也越来越清晰,“更觉得我们是一个共同体。”她表示,面对新时代中接踵而来的“新”,单个老师力量有限,只有大家形成合力,在业务上、精神上互相扶持、支撑、鼓励,改进既有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完善教学。“这是一种‘群体效应’,进入我们共同体行列的老师,会适应得越来越快,因为你周边的老师都是这样上课和学习的。”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何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