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袁 征
日前,2021—2022年上海市学校卫生工作先进工作者评选揭晓。经学校申报、区级遴选、专家评审、网上公示等程序,100名来自基层学校的卫生教师荣获上海市卫生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在疫情常态化,以及新时代对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提出新要求的大背景下,上海卫生保健教师们扎根在学校,以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和日复一日的坚持不懈,扎紧了校园卫生健康防护篱笆,保证了师生们拥有一个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
一丝不苟,做好疫情防控守门员
在疫情持续的三年中,上海共经历了两次复学,学校疫情常态化防控迎来巨大考验。卫生教师们坚持工作在防控第一线,成了校园防护的守门员。
每天早上学生入校高峰时段,格致中学卫生老师黄沉香都会准时站在校门口,为学生测量体温。一旦发现入校时有体温异常的师生,她就用水银温度计进行二次测温,确认发烧后就严格按照预案和防控流程走,把好入校第一关。今年复学前夕,黄沉香积极配合学校总务处、德育处进行开学准备工作。从防疫物资的配备和管理、疫情防控预案的协助制定、疫情防控演练模拟场景的剧本撰写,到对师生员工复学后校园防控措施的培训宣传、对后勤工作人员进行消毒工作培训等,事无巨细全部安排妥当。新学期开学后,学校组建起一支固定的核酸队伍,黄沉香作为这支队伍的总负责人,每天都在核酸的准备、操作过程、消毒和样本转运等各个环节全程指导和监督,确保每天的核酸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在年初全面封闭居家的2个月时间里,长宁区安顺路小学卫生老师范之瑾除了做好病例的统计收集上报,也经常与班主任了解沟通确诊学生的身心状况。9月开学后,学生常态化的核酸检测,从操作、送样、消杀,到点位设置、物品摆放、人员安排,既要遵循上级的各项工作规程,又要尽可能地减少对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影响,如何优化每一处细节便占满了她每一天的思绪。由于学校有两个校区,总部的核酸时间分别在中午和下午学生放学前,于是对于范之瑾而言,没有中午的休整时间,下班在晚上7、8点也是常有的事。
今年3月,青浦区白鹤小学负责卫生工作的总务老师陆卫国接到上级通知,全体教职工必须在两个小时内回到学校实行“2+12”隔离,原因是一名教师家人核酸异常。在集中隔离48小时期间,陆卫国协助把物资送到每一个办公室,逐一提醒教职工减少走动与面对面交流,对于情绪有波动的教职工他耐心解释积极引导,并组织协调好校内核酸采样工作。9月份开学后,他每天奔波在采样第一线,安排核酸采样扫码人员,准备防疫物资供应,落实岗位职责,指导采样扫码,带头扫码、采样,在他的指导下,学校核酸采样工作有序开展,有力保障教学顺利开展。
尽职尽责,落实卫生工作每个细节
即使没有新冠疫情防控,学校卫生保健老师的工作也同样繁杂。只要是与师生们健康相关的工作内容,都与卫生保健老师密切相关。
杨浦区教育学院实验小学卫生老师姜真已经在学校卫生岗位上耕耘了44年。在健康教育工作上,她以活动促进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意义的健康教育活动。在她的鼓励、指导下,有不少学生在“防控传染病手抄报”征集活动、“健康习惯”主题征文活动、“全国爱眼日护眼创意作品”征集活动、“食育”主题海报征集活动、“近视防控”海报征集活动、“多彩自然,‘eye’在春天儿童青少年创意贴画大赛”中提升了健康素养,获得奖项。她利用校园广播、公众号等平台开设“不做小糖人——控糖小知识”“合理营养,平衡膳食”“不吸第一支烟,做不吸烟的新一代”“养成爱眼好习惯、打赢视力保卫战”“争做防疫小卫士,一起健康向未来”等不同主题的健康小讲座。由她带领的“救护小天使”社团,以“学习生存技能,助力生命成长”为己任,学习止血、包扎、搬运、心肺复苏等技能,培训了一批又一批的学员。
松江区第二实验小学教师张玲结合学校的“洗手工程”,开展有趣的活动推进洗手工程的实施。她组织了一、二年级开展洗手童谣创编,组织三到五年级学生进行“爱卫生、勤洗手”小报评比,增强洗手意识,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同时,她还带领部分少先队员拍摄完成了《洗好手》专题宣传片,让孩子们在自编自导自演中养成洗手习惯。每天上午第四节课后,各班在任课教师带领下集体排队有序到洗手长廊洗手,张玲每次都进行检查反馈和引导,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并沟通,确保了集体洗手时的安全有序。如今,每天上午第四节课的集体洗手成为了学校一道美丽风景线。
金山区亭林小学卫生保健老师叶银花曾是一名医护人员。来到学校后,她积极发挥专业优势,用“医教结合”为学校的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活力。每个教学日的阳光体育活动时间,操场旁边总有叶银花的身影。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比如身体不适或意外擦伤等,叶银花为了解决最后的“50米”,自创了一个“百宝箱”,把“移动式的迷你卫生室”搬到了操场旁。从消毒用品到饮用水、从呕吐处置包到额温枪,从水杯到白糖,“百宝箱”里应有尽有,获得了老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亭林小学学生人数众多,且有两大校区,卫生工作压力很大。叶银花从锻炼班级卫生委员队伍入手,以“小手牵小手”的同伴引领监督机制,带动学生的自主卫生管理。叶银花利用午休的时间,组织班级卫生委员进行培训,从工作职责到工作范围,从卫生标准到防疫要求,逐个细化、分段培训,使这一角色发挥出应有的作用。2019年12月,叶银花向全区卫生保健老师进行公共安全体验课《膝部包扎》的公开课展示,获得与会人员一致好评。她说:“学校里,老师和同学们都尊称我一声‘老师’。我觉得教师是最光荣和崇高的职业,作为卫生保健老师,目前我的短板就是教育知识还有些欠缺,我要补齐这块短板,不愧‘老师’这个称呼!”
积极探索,努力发掘膳食育人途径
餐饮安全是校园卫生健康工作的重头戏,同时也是家长最为关心的大事。卫生保健老师们不仅要协助制定好合理的餐食菜谱,也要为学校食堂的餐饮安全负起责任,更要发掘创意,从中寻找育人的途径。
在浦东新区蒲公英幼儿园,卫生保健老师马云飞开展了膳食营养均衡搭配的研究。她组织保健成员学习带量菜谱的制定以及家长共同参与制定建议菜谱,并且通过公众号推送至每个家庭,促进家园联系。她还带领保健团队共同参与“同一食材的不同制作方法”“粗粮细做”等课题研发和“一日活动中三大员操作”的可行性研究,提升了三大员规范操作的有效性,研发的课题进行园内交流和推广。
嘉定区安亭幼儿园卫生保健老师金云芳指导保健室开展《3-6岁幼儿科学营养餐盘计划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如优化餐盘图谱、编辑出版书籍《小餐盘大学问》。幼儿园创新食谱“浓情焗饭”入选上海教育电视台“亲子快乐厨房”栏目,向家长推送健康饮食知识。在上海市学前儿童善育工程大背景下,她继续引领团队探索全天候营养膳食工作,家园协同深入推进“餐盘计划”研究成果,让幼儿吃得科学、长得健康。
闵行区鹤庆幼儿园卫生保健老师何赟在幼儿饮食中探究食育文化。她认真指导幼儿园营养员,在已经举办的三届闵行区宝宝舌尖上的美食评选活动中均获得一、二等奖的好成绩。在此基础上,她带领幼儿园后勤团队,深入研究二十四节气美食下的幼儿创新食谱,并通过不断实践,创新设计出了24道不同节气下适合幼儿的节气美食,并参与汇编了《品味四季鲜,礼享小食光》一书,对于幼儿的食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万里城实验幼儿园教师顾嫣嫣则把目光投向园内的过敏儿童。她发现,随着幼儿园内食物过敏儿童的人数越来越多,过敏种类也越来越复杂,如何有效避开过敏源及幼儿的营养均衡之类的问题也相继浮出。面对这些问题,顾嫣嫣首先根据医院证明,建立起过敏儿童档案,做到有理有据;其次整合菜谱,管理烹饪,制定了《特殊幼儿膳食配置方案》,并制作了过敏卡片并张贴在每个班级中;在实施环节,顾嫣嫣每天会提前确定好当天的过敏食物,并及时将病号餐的食谱、人数、种类逐一告知教师、保育员和营养员,做到三环相扣,从而保障特殊幼儿的饮食健康。
专业引领,当好卫健领域的研究者
一名优秀的卫生保健老师,绝不会仅仅满足于完成日常卫生健康工作,如何从工作中提炼经验,转化为可推广的案例,成为其中不少人一直在探索的课题。
崇明区西门幼儿园副园长陈燕全面负责园内的卫生管理工作。她用新颖的教学理念、清晰的设计思路,设计并开展了多次县级、片级公开教学活动,如《小医生》《病毒小怪兽》等。她还和团队成员一起寻找教育理论,探讨卫生保健策略,为三大员搭建展示平台,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中,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近年来,她筹备组织了崇明区保育员综合技能比武活动,向全区园长、保健老师开展了一级一类园创建的保健专题指导讲座。幼儿园也获得上海市保育工作先进集体、上海市近视眼防控示范校等荣誉,三大员获各类区级综合技能比武、知识竞赛、职业技能竞赛等团体、个人奖项20多项。
奉贤区教育学院王琴多年来负责编制区域健康教育读本,先后完成四个不同水平健康教育读本,建立和完善了区域学校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她建立起一批健康教育教学资源,供基层使用和借鉴,进一步统一和规范教学要求,提升教师的学科素养和专业水平。她还定期展示区级公开课,充分发挥区级公开课的示范、引领和研讨的作用,促进教师相互学习与交流,不断提高本区健康教育师资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在她的引领下,《急诊室故事》《急救包扎》《点亮心灯》等一批具有特色的健康教育校本课程陆续推出,促进区内健康教育向特色化、品质化发展。
因为喜欢孩子、喜欢学前教育,2013年张晓晗离开了临床医生岗位,加入了静安区南西幼儿园保健团队。她充分发挥医保组专业领衔作用,积极探索医教结合模式,从满足儿童的需要出发,创设健康安全生活环境,呵护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由她主持的区级规划性课题《降低幼儿秋冬季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率的研究》于2019年5月结题并进行推广;《餐具清洗与环保行动推进的研究》《幼儿园冬季牛奶保温策略的调查》等专题研究也曾向区块的保健进行交流介绍。目前,她正在开展《出勤率的调查研究》,以了解出勤与因病缺课、家庭结构、保教护理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基于全方位保教培训理念,张晓晗聚焦实践,形成了“培训学习—技能交流—推进实践—提升质量”的培训路径,拓展了培训的形式,如视频拍摄解读、现场实操观摩、问卷星调研、案例解读剖析。通过机制的保障、形式的拓展,不断更新保教人员的教育观、儿童观,提升专业能力。疫情期间,她带动三大员相聚云端,进行多次的线上案例故事分享,让三大员学会反思和调整。通过讲故事、说经验、谈体会来梳理日常工作经典案例,在相互学习中共同进步。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袁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