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支特殊乐队,每个学员的脸上都洋溢着自信笑容-用音乐“拨云见日,重启人生”

晨报记者 何雅君 晨报首席记者 牛 强

“这世界有那么多人,多幸运,我有个我们。”12月的午后,曲阳路街道阳光之家教室,戴着墨镜的沈敏用电子琴奏出熟悉的旋律,心里也唱起了歌。指导老师施虹飞坐在沈敏跟前,专注地观察学生的指法,聆听节奏是否正确。一旁的陆元祥主动打起拍子,其他学员静静地听。这是施虹飞老师指导曲阳路街道阳光之家学员组建乐队、进行训练的第14年。作为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一名教师,每周三下午,他都会准时来到这里,和智残学员共同开启一段音乐时光。学员陆元祥将这段经历形容为“拨云见日,重启人生”。

最近,得知自己获评“虹口好人”,施虹飞告诉记者:“你们该关注的不是我,而是这群学员。他们才二三十岁,对我来说就是孩子,他们的未来还很长。我陪着他们用音乐重启人生,是因为,他们用纯粹的心打动了我。

爱的流动

你体会过心意流动的感觉吗?

在阳光之家的排练教室,看着学员们澄澈的双眸,即便身为男儿,施虹飞的心也忍不住柔软起来。

眼前这群年轻人,和到青少年活动中心培训的普通学员,有着本质的不同。“在那里,我就是一个寻常的授课老师,他们和我的交集只在课堂上。”施虹飞解释着这种差异。但在阳光之家,施虹飞成了学员们关心的对象。“老师,你怎么咳嗽了?是不是太辛苦了?”一粒润喉糖,被学员悄悄塞进施虹飞的掌心。

大学里,施虹飞的专业是音乐教育。传统的教育理念告诉他,老师应该尽己所能去爱学生。施虹飞和学员的第一次见面是在2008年。“你愿意教他们学习乐器吗?他们很想学。”曲阳路街道阳光之家的陈老师问施虹飞。这些学员从密云学校毕业后,来到阳光之家培训,希望掌握更多技术,充实人生。

“好,我来教,只要他们愿意下功夫。”施虹飞欣然应允。但他坦言,毕竟是智残学员,能不能教好,能坚持多久,他并没有把握。

学员都是零基础,入门乐器必须容易上手。他自掏腰包买了一批口琴分发给学员,开始了乐器的启蒙教学。

学员能吹完整的曲子了,施虹飞比谁都高兴。他设置了不同的声部,让琴声此起彼伏,展示给阳光之家。口琴班升级成了口琴乐队,施虹飞就想:能不能让乐器更丰富些?

施虹飞年轻时“玩”过乐队,会的乐器多。架子鼓、葫芦丝、萨克斯……他把它们一样一样搬进乐队,观察每位学员的特长,引导他们学习适合自己的学器。

拨云见日

十四个春夏秋冬过去了,学员有来有去,但乐队一直延续,目前稳定在12人的规模。每次登台演出,是学员的高光时刻。在上海市阳光之家达人秀的决赛舞台上,他们代表虹口,奏起《在阳光下成长》,捧回荣誉。

“这是一首联奏作品,是我用《小星星》《上学歌》《小燕子》《童年》《我相信》《歌唱祖国》等六首曲目配器后串成的,孩子们苦练了一个多月。”施虹飞介绍。至于他为曲目起的名字,意义不言而喻。

每周一次“雷打不动”的见面,隔三岔五的线上回课,让施虹飞对每个学员都有了深刻的印象。

1991年出生的祁侃身材健硕,外表有些孩子气,一点都不像三十多岁的人。施虹飞和学员们亲切地喊他“祁宝宝”。他来乐队已经快三年了,目前主要负责演奏架子鼓。“我这套架子鼓,是施老师买给我的!”对于这份偏爱,祁侃有些小得意。

在施虹飞眼中,祁侃是乐队里不成文规定的队长,因为乐队的训练事宜他都会主动张罗。此外,他还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暖男”。施虹飞喉咙不适时接到的润喉糖,就是贴心的祁侃第一时间递来的。

面对记者,单纯的祁侃说不清音乐对人生究竟有何改变,但他很清楚,自己比以前更快乐了。“在这里,我们是一个集体,有一种集体荣誉感,会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祁侃说话时,陆元祥拿着口琴,在一旁笑眯眯的。这是一个很有毅力的学员,由于身患小儿麻痹症,他学音乐比其他同学要慢。但在施虹飞一遍又一遍的耐心指导下,陆元祥取得了明显的进步。谈及音乐对于人生的改变,陆元祥一字一句地告诉记者:于他而言,音乐意味着生活的勇气,“非常感谢施老师给了我一双音乐的翅膀,让我拨云见日,看见生命的阳光”。

乐队里,掌握乐器最好的成员是谁?施虹飞认为,是年龄最小的马怡菲。26岁的她跳起民族舞来活泼又灵动。一旦拿起萨克斯风,她又成了专注的乐手。“我刚加入乐队时,连五线谱都不认识,是施老师一遍又一遍耐心教会我的。”马怡菲说,“音乐对我的人生改变太大了,它不仅让我变得开朗,还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这是马怡菲深爱乐队的缘由。她说,自己曾经是一个非常自卑的女孩,不敢也不喜欢和别人玩。但自从来到乐队,她就像变了一个人。

乐队里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女学员——38岁的键盘手沈敏。沈敏幼时就对音乐感兴趣,2009年开始学习电子琴。遗憾的是,由于视力障碍,她看不见普通的曲谱。施虹飞就用纸笔将谱子重新抄给她,一年一年,字越抄越大。“我知道她的视力又退化了,很心痛,但她并未因此放弃练习。”施虹飞说。

2020年,沈敏甚至遭遇了突然失明,通过手术才恢复了一点视力。但她更勤奋了,常常对着厚厚一叠乐谱一练就是好几个小时,逐渐把曲子背了下来。

“在我的身边,一直有充满爱心的人陪伴,比如施老师。”她沈敏告诉记者,“每当我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施老师总在一旁鼓励我,对我说要相信自己。”沈敏觉得,这样的鼓励就像一束光,照亮了生活的希望。

让智残学员学会演奏至少一种乐器,甚至能登台表演,最关键的是什么?施虹飞用十四年经验,确认了问题的答案:“是自信。”

在阳光之家的教室里,陆元祥用口琴吹奏施虹飞熟悉的曲目《望春风》。《望春风》有句歌词,叫“青春花当开”。身为老师,施虹飞最爱看学员自信的笑容。年轻人就该像花一样绽放,哪怕身有残疾,也不轻易向命运屈服。

走得更远

十四年来,这支乐队面临的最大危机,是差一点解散。

施虹飞回忆,那是2019年。因部分学员户籍不在曲阳路街道,被要求转回户籍地所属街道的阳光之家。因此,乐队一下子流失了7名成员。近一半主力成员的缺席,让乐队一度陷入瘫痪,无法开展正常训练。声部残缺了,角色不全了,成立十多年的乐队何去何从?直接解散吗?

施虹飞坦言,坚持不下去的念头肯定是有过的。但一想到这么多年和成员们建立起来的感情,以及他们取得成绩后洋溢的自信笑容,他就告诉自己:人生不能轻言放弃,再争取一把,为乐队的生存求一线生机。后来,通过街道、残联等多方努力协调,最终决定用走读的形式,让流失的队员归队。来之不易的乐队保住了!

因为频频亮相于舞台和媒体,乐队成员们刻苦训练、自强不息的精神被更多人关注,也迎来了看得见的支持。去年,在虹口区总工会的协调下,上海梦想成真公益基金会和虹口区私营企业协会决定共同为乐队捐资20万元,用于添置乐器和设备。而在目前,最直接的困难是训练场地的问题。阳光之家的教室坐落在曲阳路的老式居民区内,尽管常有居民带着孩子围观,但也难免有不理解的声音。为了减少影响,乐队只能放弃现成的大教室,换到一个封闭的小房间里训练。

施虹飞还谈到:“乐队还要进一步发展,未来如果有能力,且有更多的新鲜血液加入,我想搞一个更大的乐队,能有更多的专业老师参与辅导学员。”

凡此种种,都成了施虹飞放不下乐队的理由。学员们不知道,退休之后的路,施老师已经想好了:“我还要开开心心地陪他们再玩几年。”看到学员的人生焕发出新的光彩,施虹飞体会到了从事音乐教育最大的价值。未来,他还想带领这支乐队走得更远。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何雅君/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