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县委大院》首播获赞-用好“熟面孔”,让他们“住在角色里”

晨报记者 曾索狄

聚焦基层故事的现实主义大剧《县委大院》7日在央视一套及腾讯视频等平台首播。这部由孔笙、毛?琳、王宏执导,王小枪编剧,胡歌、吴越、张新成等主演的作品,自筹备之初就引发了极大的关注:干群同心、群策群力的基层故事到底要怎么写?

从首播的情况看,《县委大院》虽然以虚构的光明县为叙述主场景,但群像构建相当扎实,光明县千丝万缕的发展问题更是以毫不回避的白描手法一一呈现,“基层百态的味道出来了!”

基层故事怎么写?

不回避,不取巧

作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电视剧,《县委大院》将镜头对准发展中的光明县,以生动平视的视角展现了基层县治中的鲜活故事。

从首播的情况看,剧集不疾不徐地将光明县面临的种种难题一一道来:奶牛场数据造假,窟窿涉及上亿资产;棚户区改造过程中,“钉子户”们各有各的想法……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被巧妙地浓缩在了光明县这个小小的县城,让观众跟着基层干部走访的脚步一一直面。

与此同时,《县委大院》并没有刻意美化基层干部的形象,甚至会暴露出一些他们真实存在的小问题,让观众大呼真实又忍不住会心一笑。比如,郑三开车时打电话被交警谭队长拦下,谭队长原本扣分罚款,但听说郑三是在给书记通电话,他又改了主意,只是简单地警告了事,重人情不重执法的问题不言而喻。比如,艾鲜枝到工厂谈整改问题,一听说有人要上访,原本雷厉风行的她立刻变了脸色,大喊“把人给我追回来”。这让观众也不由思考:对于老百姓的意见,基层干部为什么优先选择堵而不是疏?又比如,新人林志为背科普县委大院里的“称呼要诀”,“常务副县长不叫县长,叫常务;县委副书记兼着副县长,不叫县长,叫书记”,种种“戴高帽”的表述让人忍俊不禁。

尽管《县委大院》的故事还没有完全铺展开来,但生动的细节、丰富的线索,已然足够让观众信服——这就是曾经在基层发生过的故事。而在做到“不回避问题”的同时,《县委大院》也真诚还原基层干部的不足与苦恼,为他们未来的变化和成长留出了空间:光明县的变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从问题重重到火热发展,基层干部和群众一定是共同进步,共同改变的,不是吗?

“熟面孔”怎么用?

每个都有戏

除了真实可感的白描外,汇聚了一众实力演员的《县委大院》,也最大程度地用好了“熟面孔”。以时隔多年重返小荧屏的胡歌为例,他的表现可以用一个“稳”字形容。从开篇操场跑步,到与曹立新交流情况,再到临危受命、走马上任,梅晓歌的亲和力与行动力展露无疑。

相比之下,吴越扮演的艾鲜枝则外柔内刚。一场走访钉子户的戏份,她摆事实、讲道理,有理有据、循循善诱的模样,展现出基层干部的工作智慧。

而扮演林志为的张新成,更是完整诠释出一个职场新人的紧张和懵懂,尤其是林志为听不懂县委大院开会中“关起门来讲话”、一度试图记笔记的模样,让很多观众好笑之余又仿佛看到了初入职场的自己。

此外,依次登场的“熟面孔”也做到了人人有戏。黄磊扮演光明县县委书记吕青山,他马不停蹄地奔走在拆迁现场,和群众讲道理,眉头紧锁的模样真切又平实。王骁扮演的乔胜利,工作中处处都是不顺利,被扎轮胎、砸玻璃,家里还有一连串的矛盾,那憔悴奔波的模样,让人看到了一线基层工作者的不易。而尤勇智扮演的老邱,在假装喝农药、鼓动拆迁户不签字的张扬背后,也有着知法懂法、期待公平正义的热心肠。

更值得一提的是,《县委大院》聚焦光明县,但对人物的刻画却并不拘泥于此。李光洁扮演的九原县县长曹立新开篇就主动和梅晓歌分析光明县艰难处境,一连串的比喻和感慨,既接地气又意味深长。万茜扮演的援藏干部乔麦,几句简单的询问、拉家常式的互动,细腻还原出与群众互动的耐心和诚心。

从这个角度说,《县委大院》虽然出场人物多,故事线索纷繁,但演员们都做到了“住在角色里”。这些鲜活生动的人物,让观众仿佛看到了身边的你我他,也因而更加信服这个充满烟火气的基层故事。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曾索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