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人双展厅,两个风格鲜明的艺术家,选送颠覆以往代表性风格的最新作品,在同一个美术馆形成不约而同的艺术对话,《当代海派名家·双人展系列——张雷平、何曦》于2022年11月26日在刘海粟美术馆开幕。
刘海粟美术馆3、4号展厅内,分别展出知名海派艺术家张雷平、何曦的20幅(组)画作,均为艺术家的新作。展览由刘海粟美术馆、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主办,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当代水墨艺术研究院承办,展览将展至2022年12月18日。
展览现场
张雷平:甘于寂寞的海礁精神感动了我
本次展览中,展出了海派艺术家张雷平的20幅(组)画。和以往的画风不同,这一次,她把笔墨投向了之前没有触及过的海礁题材。 “这次画海礁,就是想从海礁的石头里借鉴一些能滋养自己的力量。”张雷平说。
疫情期间,张雷平一个人在工作室里待了两个多月,有画笔为伴的她,将创作锁定在了海礁。“海礁就是海底的山,几千年就生活在海面上。它没有树木花草的陪伴,只有海浪的冲刷。这种孤独、甘于寂寞的海礁精神也感动了我。”张雷平说,“作为一个画画的人,他的一辈子很多时间都是在寂寞中度过的。这种寂寞其实也在修炼内心,就好像海礁提示我们,每个人要有独自克服困难的精神。”
张雷平作品
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当代水墨艺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林明杰惊喜不已地表示:“画家几乎都有一个‘蜕变’之梦,但只有少数人梦想成真。非但我没有预料到,我想画家张雷平自己也没预料到,今年的疫情让她在画室中‘闭关修炼’,居然奇迹般地实现了‘蜕变’。那画上的线条如风之舞,如云之卷,如浪之骇,浑然天成,鬼斧神工,真气淋漓。她画的不是礁石,而是礁石的精神。”
张雷平作品
张雷平196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现任上海市美术家协会顾问、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国家一级美术师、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文联委员。曾任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第五届、六届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张雷平
这些年来,张雷平一直致力于艺术突破之路。此前广为人们赞赏的红色芦苇,是张雷平在色彩、构图和题材上的成功探索。但她没有停留在赞扬声中,继续以西部题材以及梯田题材系列,探索中国笔墨与西方构成的融合。
接受过中西两种美术教育的张雷平,欣赏西方画家丰富的想象力和画面色调的魅力,同时也深深被中国画传统中的生动气韵和前辈大师们作画时的自由状态所吸引。“东西方艺术各有长短,我要在它们中间牵手,让它们对话、融合,从而探索一条新路。”
何曦:借海浪完成内心视像的自传
何曦作品
海浪,是这次展出的几乎所有何曦作品的主题。“我想借海浪,完成内心视像的自传,也表达对人类命运的追问。”何曦说。
1960年出生在北京、198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的何曦,如今长居于上海。现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
何曦
此次展出的作品以海浪为题材,何曦试图把海浪作为山水来研究,用非常传统的山水画技法,来表现海浪瞬间凝固的庄严和巍峨。
何曦说“2020年以来,因为疫情与焦虑情绪的弥漫,让我更多面向自身、当下与未来的终极思考。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会让作品直面内心的深渊,同时更为关注物外的价值与生命。”
2019年,何曦在日本海边住了几天。“虽然我生活在上海,但这是我第一次真正面对着太平洋的汹涌海浪,非常震撼。这次的题目是‘山·水’,但跟以前那种山水不一样,我把海也画成像山一样。”
疫情把何曦近一年的创作分为两段,前阶段注重海浪的山水画表现,理性而安静;后阶段是借描绘海浪抒发自己的情感,激情澎湃。何曦坦言:“画到后来,越来越更贴近自己的内心,似乎是不假思索喷薄而出的。”
何曦作品
展览学术主持林明杰表示:“何曦的新作难能可贵。他笔下的苍茫大海,静穆大地,荒凉火山,滑翔的巨鹰,行走的骸骨,都让我观之怅然,有口难言。如果说何曦早期之作所悲乃个人之悲,现今则是悲天悯人。近年世界性的疫情,无疑激发了何曦内心无尽的悲悯,和对人类终极问题的思考。在他的画前,人会感悟到自身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暂,但隐隐中又有一股爆发的力量在涌动,在弥漫。”
双人展系列的展品必须颠覆以往的风格技法
此次两位资深海派画家的同场,也让人想起去年同期举办的“当代海派名家·双人展系列”首展,当时,海派艺术家杨正新与王劼音首次同场竞技。
展览出品策展人、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当代水墨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石墨介绍,本着挖掘“海派”当代性代表艺术家,促进海派美术重新焕发活力,进而推动上海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目的,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发挥高校美育教育优势,协同刘海粟美术馆策划了此次系列展览。石墨表示,参加展览的,不仅是最新作品,还必须是颠覆或突破他们以往风格的作品。
(左起)石墨、何曦、张雷平、林明杰合影
和其它展览以艺术家为主导不同,当代海派名家·双人展系列以策展团队主导,并且对艺术家的入选标准以及参展作品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入选艺术家的名气,并不是系列展最先考虑的标准,作品才是第一位。首先,艺术家全部参展作品必须是为这个展览而全新创作,再有名的旧作也不行;其次,要求艺术家必须打破自身的创作惯性,尤其要剔除商业性创作的习惯或元素,创作真正具有学术价值、可以被博物馆收藏的作品。两次展览的四位艺术家,都很好地完成了策展团队和学术组织对他们的要求。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中,张雷平与何曦都选送了颠覆自己以往代表性风格技法的最新作品,展览以二人组合中对比鲜明的视觉画面,展示迭变新成果。此外,双人双展这种“高手直面对决”的展陈形式,也进一步激发了艺术家们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路径的探索。
石墨表示,“艺术的繁荣,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要造就有影响力、有创造力的优秀艺术家群体。期待海派艺术家以充满张力的‘转向’将海派美术引领至新时代更广阔的舞台。”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詹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