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岁的人民照相馆搬新家,传统照相馆坚持纪实-不追求“P出来的美”希望照片保留岁月痕迹

晨报记者 潘 文

“手轻轻地放”“肘部不要翘”“下巴低一点”……蒙自路的树影斑驳下,一家新店最近亮起了招牌——人民照相馆。摄影棚内,“老法师”黄沫华调动着客人的状态,摄影师按下快门,定格下这一刻。有着82年历史的人民照相馆,这次搬到了蒙自路636号。新店开业一个多月来,迎来了不少新老顾客。有的从出生开始就在这里拍照,有的第一次慕名而来。

补拍结婚十周年纪念照 不再单纯追求拍得好看

11月23日上午10点半,周先生和妻子走进人民照相馆,“我们是11月结婚,纪念日其实已经过了”。在周先生生日这天,两人齐齐休了假,来补拍结婚十周年纪念照。

几天前,他们在网上看到了人民照相馆,很喜欢这种写实风格,于是提前电话预约了拍照时间。两人均表示,现在没那么年轻,也不再单纯追求好看,更希望照片能保留一点岁月的痕迹。

坐在化妆间里,看着妻子化妆时,周先生说:“我第一次见她是在华师大那边,下着雨,看到她举着一把伞。人就是缘分,我就觉得这就是我要找的人。我们认识12年,吵架不会超过这个数。”说着,周先生伸出了5根手指。

从相识到相恋,如今两人已经结婚十年。“我们结婚时拍了婚纱照,放在卧室。我想的是,这次拍照后也弄个大的,把那张(结婚照)换掉。”

化好淡妆后,两人分别换上了长衫和旗袍。一旁的摄影棚内,黄沫华和两位年轻摄影师也准备好了灯光和设备,一边调整灯光一边和客人沟通拍照需求。

拍摄时,黄沫华不停在旁边指导姿势,不时亲自示范坐姿,调动两人的表情,带着他们找到拍照状态。“手轻轻地放”“肘部不要翘”“下巴低一点”“扇子拿在中间”“看我手,表情不要紧张”……中午时分,三组不同姿势的照片拍摄完成。

“我的观点是拍照当然要美,但不能脱离实际。照相的最大功能,我觉得是纪实。任何人都有一个最佳角度,我们针对每一个客人的特点,记录下她最美的一面。靠后期P得美,就没意思了。这就是我们传统照相馆坚持的风格。”黄沫华说。

如果有客人要求修得好看些怎么办?黄沫华表示:“如果顾客提出要求,和我们的风格有很大偏差,我会告诉他们,这个照片我们可以拍,但就不是人民照相馆原汁原味的风格了。我们也会建议不要修得太多,P得太多就不真实了。大部分客人是会接受的。

不少老顾客每年“打卡” 也常有新客人慕名而来

此前位于合肥路的人民照相馆,因为旧区改造搬到了蒙自路。今年9月底,蒙自路新店的招牌还未挂上,拍摄工作就已经开始了。

和原来的门店相比,蒙自路新店面积变小了些,仅有120平方米。新店分为两层,入口处张贴着价目表,拍照项目及价格和之前基本一样:1寸照10张50元;2寸照8张60元;艺术人像照8寸单人1张180元……一楼是前台、摄影棚和冲印室,二楼是办公室和会议室,墙面上挂着人民照相馆拍摄的经典照片。

“搬过来之前,我们有一些预约的客人。搬过来后,我们就通知他们到这边来拍照了。”黄沫华说,之前合肥路店因为房屋结构,摄影棚是斜的。虽然新店的摄影棚面积小了,但摄影棚是正的。从拍摄条件来说,新店更好一些。

开业一个多月来,人民照相馆新店迎来了不少老顾客。翻看着电脑里的照片,很多都是黄沫华熟悉的“老面孔”。

“这个小朋友小时候就一直在这边拍的,现在都当警察了。有个孩子每年生日时,外婆都会带他来拍一张生日照,记录孩子的成长。也有的父母结婚照是我拍的,孩子也是我在拍。”黄沫华说,人民照相馆记录了无数重要时刻,无论搬到哪里,这些老顾客都会来。

新店也迎来了不少新客人,很多都是慕名而来。前段时间,一位老阿姨提前做好“功课”后,找到了人民照相馆,拍了一组3000多元的艺术照。

黄沫华说,人民照相馆的特色是:低调照片有一点油画效果,高调照片有一点素描的感觉。新客人一般说不出具体的拍照要求,但来了后会说,“我要的就是这种照片”。

在拍照越来越容易时 他们重拾拍照仪式感

人民照相馆有着82年历史,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30多年前,黄沫华开始在这里拍照。

“我高中毕业后,进入上海一家照相学校,这个学校是针对照相馆培养新员工的。”毕业后,黄沫华先被分配到了上海另一家不错的照相馆。后来淮海路商业网点调整,照相馆开始合并,他就进入了人民照相馆。

当时的人民照相馆,在淮海路上有个三开间门面。店里的橱窗展示,常常吸引过路行人驻足。人民照相馆负责人俞莹也记得,当时新娘在里面化妆,玻璃窗外围满了人。蒙自路新店内挂着的老照片,记录了当时的盛况。

店内好几个摄影棚,更是忙得热火朝天。从早拍到晚,摄影棚人都是满的。一个棚在拍,后面就有好几家等着,生意很好。

后来,人民照相馆因为旧区改造几次“搬家”。从淮海路、巨鹿路到合肥路,再到如今的蒙自路,店里的“老法师”先后退休,黄沫华退休后又被返聘了。和曾经的风光无限相比,现在的人民照相馆显得有些冷清。

“我觉得时代不同,每个人对拍照的感觉是不一样的。”黄沫华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拍一张照片是很有仪式感的事情,比如家人好不容易在一起拍一张全家福。现在手机就可以拍,相机也普及了,拍照不再是一件特殊的事情。

在拍照越来越容易的同时,也有一部分人重拾拍照的仪式感,选择在重要时刻前往照相馆拍照。

“现在手机拍完了,可能放在电脑上看看,时间久了就丢失或者删掉了,不会很刻意去保存着。一定是拍了变成纸质的,才会去收藏保管。”黄沫华说。

坚守传统拍照风格 传统同时也要时尚

这些年来,人民照相馆一直坚持着传统拍照风格,强调光影和真实感。

随着行业环境变化,传统照相馆也遇到了不少难题。一方面,因为体制、待遇等问题,照相馆的年轻员工流动性比较大,有的学会后就离开了。就这样,走一波来一波,又走一波来一波,中坚力量出现脱节。

“老的在退休,新的没跟上。不能承上启下,尤其是摄影部门。”黄沫华说,这是传统照相馆面临的一个大问题。现在店里除了他,还有两位年轻摄影师。

另一方面,传统照相馆的受众范围越来越小。对此,人民照相馆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也在做出改变。“我们要保持自己的传统特色,然后再去迎合一下年轻人的需求。既要传统又要时尚,要做好是不太容易的。”

黄沫华表示,照相馆还是要靠年轻人,因为他们比较了解年轻人,要靠他们在掌握传统的基础上,再以年轻人更喜欢的方式发挥出来。“我们和年轻人是一种互补,比如年轻人传统、基本功不行,我们来顶一顶,时尚的东西就靠他们来。”

俞莹表示,现在店里的年轻顾客,有的是之前他们父母就在这边拍,也有的是通过一些新媒体平台找过来的。接下来,人民照相馆还是会坚持传统的人物肖像拍摄,之后也可能会对接一些平台开展活动。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