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到《亲吻世界》,海外华文作家周励——-“为心灵写作,为人类的苦难写作”

晨报记者 徐 颖

“从《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到《亲吻世界》,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为心灵写作,为人类的苦难写作。我觉得这是我们海外华人作家的特点,大家都为心灵写作。”

知名海外华文作家周励与知名媒体人、上海市作家协会原党组书记兼专职副主席汪澜日前来到作家书店,围绕周励的新作《亲吻世界——曼哈顿手记》和三十年前的成名作《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展开对话。

这场在上海文学创作中心视频号与抖音号全程直播的活动,是华语文学网“海外华文文学上海论坛”系列活动之一,也是今年上海文学创作中心“文学走进社区”之浦兴街道“作家开讲”系列活动的开场。

“海外华文文学上海论坛”从2016年至2018年连续举办三届,邀请了周励、张翎、卢新华、薛海翔、戴小华、陈河、陈谦、虹影等30位海外华文作家参与其中。

“黑暗的尽头有一束光亮”

30多年前,带着40美元闯荡曼哈顿的周励,把自己的经历写成自传体小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一纸风行,发行160万册。获“十月”文学奖,被评为上世纪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之一。

2006年,周励推出了《曼哈顿情商》。

2016年出席、2018年列席“海外华文文学上海论坛”的她在对谈中表示,“华文文学上海论坛对我创作的影响还是挺大的。”论坛上,她与平时熟悉但见不到面的张翎、虹影、戴小华等作家朝夕相处,互相交流创作心路,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震撼。

2019年2月,论坛主要发起人、复旦大学教授陆士清特意约周励到和平饭店促膝长谈,鼓励她“再写一部新作”。正是这次长谈,促使她动笔写下了新作《亲吻世界——曼哈顿手记》。

周励透露,整本书从2020年2月开始写,那时她白天组织在纽约的海外华人作家为武汉捐款捐物,晚上就开始写作,“每天都是非常压抑。但是在黑暗的尽头有一束光亮,这个光亮就是文学,就是文学创作。”

从写自我到行天下的跨越

2020年9月,“曼哈顿三部曲”之三《亲吻世界——曼哈顿手记》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收录了周励28篇边走边写的文化历史散文。她实地考察跳岛战役遗址,透过二战的硝烟,追溯血染的战旗与人性的温热;环球探寻凡·高、海明威、丘吉尔、伏尔泰等人的足迹,记录下发人深思的场景;还奔赴南极北极和珠峰,追寻探险家们广袤的精神世界。

为了考证梵高的死因和真正的墓地所在地,周励遍访梵高人生最后两年的足迹。她沿着梵高中弹的路径跑到他家,掐着表来回跑了好几次,想考证历史的真实性。忆及这段探寻时,周励记忆犹新:“直到今天,全世界这么多人每天都在谈论梵高、敬仰梵高,为他的一生哀叹,为他的精神感慨,但是直到今天没有人知道他真正的墓、真正的遗骸在哪里。”

写《梵高的眼泪:这个世界不配拥有美丽的你》一文时,周励掉眼泪了。

从《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到《亲吻世界》,周励的写作经历,完成了从写自我到行天下的跨越。

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认为,“周励近期的创作呈现另一种趋势,是对人与自然、与生命、与时空之间的冲突,她站在更加宏阔的国际视野来看这些冲突。这代表个人的超越,也代表了华语文学创作的一个整体趋势,这值得关注和研究。”

汪澜表示,“因为疫情影响,2019年之后活动没有像过去那样继续举办,但我们一直在跟踪海外华文作家的创作。”

她说,让人欣喜的是,很多当年参加论坛的作家之后都发表了新作,而且有些作品相当有分量,有些作品超越了作家过去的创作,有些作家进入了创作的又一个活跃期、丰收期。“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所以我们举办今天这样的活动,把它作为‘海外华文文学上海论坛’的延续,也是论坛成果的回溯,与作家创作的展示。”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徐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