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创意助力语文教学、探讨学校的价值空间……这场品质教育学术节干货满满

把双手举到胸前,这是“草芽尖尖”,手臂摆出弯弯的形态,这是“谷穗弯弯”……这不是演出,而是嘉定区第六届品质教育学术节开幕式上的一场语文互动,用“戏剧”的魅力让孩子体验“学习的光芒”。

本周起,以“激活新动能,聚力践行新目标”为主题的嘉定区第六届品质教育学术节,将围绕学生学习、教育变革、课堂改进、教研升维、五育融合五大主题,生动展现了区域教育在推进课程改革、指导教学实践、促进教师发展、服务教育决策等方面的经验智慧和实践成果。

戏剧创意助力语文教学

“草芽尖尖、荷叶圆圆、谷穗弯弯、雪人大肚子一挺……”,在开幕式现场,中国戏剧文学学会戏剧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叶逊谦和实验幼儿园的孩子们来了一场“语文戏剧互动”。

随着老师的动作示范,学生们起立并模仿,并按照指令迅速在各个动作间切换,并说出对应的句子,乐得哈哈大笑,这是语文戏剧教学中的“演词达意”;老师手持“情绪魔方”,这个大骰子每一面都写着不同的情绪形容词,例如:兴奋、害羞、顽皮、伤心、愤怒、尴尬。老师转动魔方,被抽到的组员,要根据这个形容词,说出相应诗歌段落里的句子,全班共同完成整首诗歌的朗读表演;接着,老师在屏幕上投影出四幅分别描绘四季的图画,学生细心观赏后,挑选画中最能代表该季节的一个人物、动物或物件,并根据老师提供的句式以及范例,创作一句与名画有关的诗歌; 例如:“太阳高高,它对农夫说:我是夏天!”

一堂寻常的小学语文课,因为有了“戏剧”元素的加入,而变得格外形象生动。孩子们在戏剧表现的过程中,也更好地体悟课文,领会情感,表达自我。

叶逊谦表示,在这场《学习的光芒》展示中,师生通过互动,展现了戏剧助力教学的多种方式:“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都在传递着回归儿童本身,实现以学为中心的教育转型的理念,帮助儿童个性化学习。”

创造学校的“价值空间”

宽阔的操场、整洁的图书馆、明亮的教室……这些都是学校的空间设施。

但什么是学校的“价值空间”?在开幕式上,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倪闽景深度剖析了这一概念,所谓学校的价值空间,就是“能为师生的生活和发展提供多少的可能性”。

在他看来,学校的优劣,不是物质空间的差异,而是价值空间的差异。价值空间越大,就越能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可能性。学校的变革,本质上就是拓展学校价值空间,并让这些空间真正成为学生的发展机会。

那么,学校的价值空间包括哪些呢?在这场主旨报告中,倪闽景认为,一是校内外资源转化为教育实际的空间;二是人与人之间发生教育关系的空间;三是每一个人内在的心灵思想空间。这三个空间和是否学校在大城市没有关系,甚至一所在海岛上的学校都可以拥有巨大的价值空间,“差别只在于校长、老师、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要创造价值空间,一是通过积累,二是通过创新性变革,比如用大概念提升学校办学境界,用价值认同凝聚家校力量,用信息化促进多样化和创造力,用系统的课程思维凸显学校办学理念,用开放的态度整合校外资源,用评价杠杆让教育增值,用低结构设计让学生有自由的表达空间,让学生在真实世界中持续发现真问题,用实事求是和坚韧不拔的态度解决问题。

“教育不是让孩子学得更多,而是学得更多样;不是让孩子学得更快,而是要学得更快乐”,倪闽景表示,嘉定的学术节,就是通过挖掘学校、家长和学生三方成长力量,打开了一个新局面。

学术成果可供全区教师在线学习

嘉定区教育局局长祝郁介绍,为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研训效益最大化,做到多元学习主体全员覆盖。开幕式采用主分会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召开。本届学术节创造性地把资源建设和研训课程结合起来,将学术节活动设计成为一门区级师训课程资源纳入区学习平台,供全区教师进行在线学习,实现了课程-研训-学分的一线贯通,打造了线上沟通交流的“学习交流圈”,进一步提升了学术节活动的全纳性、辐射性和拓展性。

嘉定第六届品质教育学术节为期近两个月,将紧扣“激活新动能,聚力践行新目标”主题,基于新时代对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变革与发展新的思考,帮助教学者厘清当下及未来对教育的准确定位,通过内涵发展、学习设计、数字赋能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与互动研讨。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李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