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嘉定再生能源利用中心 探访垃圾的“另一条出路”-生活垃圾去哪儿了 晨报小记者告诉你

我们每天制造的垃圾,被拎出家门,扔到小区的垃圾房,再被垃圾车运走。

垃圾车把垃圾带去了哪里?垃圾的命运就是被遗弃、被填埋吗?垃圾只有给环境造成负担这一条出路吗?

国庆假期里,晨报学记团带领着小记者参观了嘉定再生能源利用中心,在那里看到,嘉定区域的生活干垃圾有了另一条出路。

童话故事篇

夏日奇妙夜

晨报小记者 高佑辰(虹口区祥德路小学 三年级)

一个夏日的夜晚,我去倒垃圾,不小心把湿垃圾倒进了干垃圾桶。突然,从垃圾桶里钻出一只奇奇怪怪的淡绿色小熊。它的头上长了一对胖乎乎的小熊掌,上面有粉红色的小指甲,可爱极了。我问:“你是谁?”小熊说:“我是萌芽熊,是专门负责垃圾分类的。你刚才把垃圾扔错垃圾桶了!”我觉得扔错了无所谓,但萌芽熊觉得很重要。于是,我和他吵了起来。

吵着吵着,他说,“哎!我带你去一个地方吧。”突然,我的眼前金光一闪,就被他带到了再生能源利用中心。

我从空中掉进了垃圾大储坑,又臭又黑。周围都是各种各样的垃圾,有塑料盒、吃完的鱼罐头、被遗弃的玩具……“轰”地一声,一个巨型大抓斗从天上降下来,把我和萌芽熊扔到了垃圾山顶上。他冷冰冰地对我说:“你们马上就要被扔进大火炉里,烧得一干二净了。”

我吓得瘫在了垃圾山上,心想完蛋了,马上就要没命了,可怎么办呀!萌芽熊勇敢地跳到我的面前,和大抓斗说:“我们不是干垃圾,他之前把湿垃圾扔进了干垃圾桶,来这里是为了让他不要乱丢垃圾的!”大抓斗威严地说:“我一直都遵守绿色能源转换厂的规则,只把干垃圾扔进大火炉里。你们既然不是干垃圾,那我就放你们一马吧。不过你们既然都来了,那就得好好参观。我送你们一个火焰防护罩,它可以保护你们不被烧伤。”

我和萌芽熊在850℃的炉膛内,看到所有的干垃圾经过干燥、燃烧和燃尽三段过程,变成了炉渣和飞灰。它们产生的热能,来到余热锅炉产生过热蒸汽,蒸汽冲动汽轮发电机产生绿色电能,接入电网,又回到了千家万户。

萌芽熊最后跟我说:“垃圾分类可以让干垃圾浴火重生,你以后可不能再乱扔垃圾了。”我说:“知道啦,我以后再也不乱丢了,那你现在带我回家吧。”我的眼前又金光一闪,睁开眼睛的时候,还站在垃圾桶前,刚才的事情就像一场梦。我忍着臭味把干垃圾桶里扔错的湿垃圾,重新扔进了湿垃圾桶。

编辑点评:这篇文章的标题好像和垃圾发电没有关系,但是刚读了个开头,就觉得有趣,忍不住读下去。接下来的故事,想象力丰富,逻辑性好,而且把垃圾发电的流程、知识准确地、自然地融入了进去,令人忍不住为小记者的巧思击掌喝彩。全文首尾呼应,结构完整,行文流畅,非常棒的一篇习作!

一个塑料瓶的旅行

晨报小记者 盛嘉豪(上海市实验学校 初一)

如果说新疆是个大烤箱,那上海便是个大蒸笼。酷热的天气,让人忍不住拿出一瓶冰饮解暑。作为一个刚被喝完的矿泉水瓶,我正静静地躺在垃圾箱里,一边感受着酷热的天气,一边听着身下几个塑料袋的交流。

“唉!现在的干垃圾都直接被填埋处理,不仅耗费土地,还会污染环境,太不环保了!”

“可不是嘛,我主人家就在垃圾填埋场附近,她总是担心有一天会被‘垃圾围城’。”

“大家做好准备,我好像听见垃圾车的声音了。有可能……我们都准备好‘入土为安’吧……”

刚想加入他们的谈话,可我忽然感到一阵颠簸。隐约中,我好像和别的垃圾一起被扔入了一辆大车之中,许多垃圾袋都碰撞在一起,我吓坏了,喊出一声“啊”之后,便昏了过去。

等再次醒来时,我发现自己来到了上海嘉定再生能源利用中心。进入厂房前,一道带有化学元素的空气墙,将我的全身处理得一点儿臭味也没有。在厂房里,一群穿红马甲的孩子们(晨报学记团的小记者们),隔着玻璃惊喜地看着我。或许,这是“红马甲们”第一次见到像我们这样没有任何异味的垃圾吧!很快,我们被投入一个容积达到三万立方米的垃圾池中。在这里,我开始了我的发酵生活。

不知过了多久,忽然一只巨大的抓斗把我抓了起来,投入一根大大的管道中。我在管道中来回拐弯,接着便落入一个火堆里燃烧起来。我身体燃烧残留的部分,落入了炉渣箱,准备变成一块块的再生砖;燃烧产生的热能,则被用来发电……我随着电流进了一个小男孩家中。在他家的台灯里,我看着他写完了《一个塑料瓶的旅行》。

编辑点评:这位小记者是本次活动投稿第一名,为这样的行动力点赞!

文章通篇构思有创意,先以巧妙的视角切入,把整个参观过程串联起来,其中还有和小记者本次参观的现实呼应,非常棒!

但有一个bug,塑料瓶属于可回收垃圾,严格来说,它是不会进入再生能源利用中心进行焚烧发电处理的。所以,如果要从准确的角度来说,文章的主角和开头要做修改调整。

一个塑料袋的重生

晨报小记者 肇晓奕(上海大学附属宝山外国语学校 七年级)

上一秒还沉浸在为人所用的欣喜当中,下一秒就已坠入了垃圾桶。我顿时感到难过至极。很显然,主人只想要我兜着的李子,而不是我。

我——老塑的一生,就要这样遗憾地结束了,在垃圾场。我肯定会粉身碎骨,丧失价值。呜呜……我就像可怜的蜉蝣一样,刚生下来就要死了。

随着垃圾车的嗡嗡声,我离开了主人家,来到了垃圾处理厂。和其他垃圾一样,被投进一座巨大的垃圾山里。那里有一个大爪子,总会抓垃圾去焚烧。

我无力地躺着,正绝望着。旁边一小块儿餐巾纸轻轻推了我一下。“老塑兄,别老是板着个苦瓜脸。”我很不耐烦,愤愤地说:“兄弟,你哪里知道我的苦,你难道不怕被遗弃吗?”“看你说的!”餐巾纸哼了一声,“现代人不会遗弃我们的。你等着瞧,老塑兄,我们会重生的!不信你问那个糖纸阿姨。”糖纸阿姨接着说:“这个老是折腾我们的大爪子呢,其实是为了让我们发酵。”餐巾纸又说:“我们头上有个大口子在‘呜呜’地抽气,是在给燃烧供氧。”

就在我对他们的话将信将疑时,关键的时刻来临了——我们被大爪子抓走了。我屏住呼吸,惶恐着,注视着,又有些期待。我们被推进一个斜斜的走廊。我的身子越来越热——这是焚烧炉。我化作了一股热源,仿佛身上有火在灼烧。我热腾腾地向上冲去,冲进了一个通道。紧接着,又和数万个着了火的伙伴一起跑进另一个更热的炉子里。刹那间,我们像下饺子一样扎进水里,并和水融为一体。我感到身子变轻了,轻得都快要变成蒸汽了,顿时感到一种畅快。于是我继续飞奔,冲进一个有疯狂旋转的齿轮的装置——汽轮机,它一分钟能转3000次。

这次我又变了,变得有力量了。于是接着冲进永磁发电机里,进行新的改造。终于,我变得更轻更快了,跑起来像飞一样。我带着伙伴们顺着一个细细长长的管道肆意地狂奔,好似一个个健壮的青年,身上有使不完的劲儿——我老塑重生了。

几天以后,忽然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老塑兄!”我一惊:谁叫我?“是我,餐巾纸!你隔着电线看。”我用目光搜寻着,“兄弟,你在哪里?我没瞧见你呀!”“嘿嘿,老塑兄,我变成路上的一块砖了。当你们变成热往上升时,我变成炉渣了,被用来制成砖铺路,现在很踏实、很自在呢。重生真好,你还好吗?”

“好着哩,我在找一个新的家。”餐巾纸微笑着向我示意,“老兄,祝你成功!”我心里暖暖的,怀揣着友人的祝福飞奔到下一站。我有一种预感,那里需要我。我继续冲刺着,进入了一个正在聊天的小男孩儿的电脑里。

嘿嘿,这小子可以和朋友多聊一会儿,可有我的功劳呢!能再次被利用的感觉真好。多亏了现代科技,我重生了!

编辑点评:又是一篇童话类写作,开篇就很有戏剧感,一下把读者带入情境中。老塑、糖纸阿姨、餐巾纸等几个角色设定,互相对话,推动情节发展,就像童话一样讲述垃圾再生的故事,非常有创意!随着情节的发展,你彻底展开想象力,不断地变身;不光有情节设置,还有心理情感的表达……这种写作是不是很有满足感?老师觉得,你有成为小说家的潜力!

一个垃圾最后的旅程

晨报小记者 朱应嘉(上海长阳实验学校 六年级)

我是一个垃圾,一个干垃圾。从一出生开始,我就对这个世界十分好奇,直到……“阿嚏!”我的身上被沾满黏液,丢进垃圾桶里。之后的故事我就不知道了,好像是被扔到小区垃圾桶里,再被垃圾车运走。

我正在前往一个地方,这地方是我的前辈讲给我听的,模糊地记得那是一个叫“再生能源利用中心”的地方。

“咣当咣当……”我被运到一个大房间里。这里很宽敞,顶上还有很多个喷淋头,向我和伙伴们喷洒着植物除臭液,让我感觉浑身一阵清爽。

之后,我掉进了一个大坑里。据说这是垃圾池,长73米,宽28米,总高度31米,相当于12个标准泳池。最多可容纳3万立方米生活垃圾。真是相当得大啊!

我在这里待到第五天的时候,一个巨大的抓斗移动到我的头顶,把我一把抓起来,投入到了焚烧炉的进料口。进入焚烧炉内部,里面的熊熊烈火把我烧成灰烬,我也就此平静地结束了一生。而燃烧我所产生的热能,通过余热锅炉、汽轮发电机等设备,转化成了电能。

在焚烧我的时候,会出现炉渣和飞灰这两种废弃物质。不过,人们会将飞灰收集,然后进行填埋;对于炉渣,他们会把它们做成砖头铺地。

虽然人们在这里把我进行了再利用,但还是有许多垃圾被随意扔弃。比如在荒野,人们随手丢的一个垃圾,可能造成生物误食,然后死亡,说得严重一点,可能会导致一种生物的灭绝。随手丢弃一个海洋垃圾,也可能使一个鲜活的生命死亡。而且垃圾很影响环境,会促使冰川融化、温室效应等发生,十分严重,绝不能轻视。

再说说我的愿望吧!我希望人类不轻视垃圾问题,把我们处理好,也给自己一个好的居住环境!

编辑点评: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这位小记者思维很活跃,而且有自己的思考,但是在一篇文章中,是不是能够装下所有的内容,并且要把这些内容都表达清楚,这是需要在下笔之前想清楚的。写童话时,如何把自己真正地代入,如何有序、准确地推进故事,小记者们可以互相学习。

科普小文篇

干垃圾如何发电?

晨报小记者 李顾淼(闵行区北桥中心小学 五年级)

人类每天都会制造出大量垃圾,给环境带来沉重负担。为了更好地对垃圾进行回收再利用,上海将生活垃圾分为了4类,分别是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干垃圾和湿垃圾。你也许知道,可回收垃圾可以被再利用,那么干垃圾是不是只能被填埋处理呢?国庆假期,我来到嘉定再生能源利用中心,见识了干垃圾发电的全过程。

干垃圾被垃圾车运来,堆放在1个3万立方米的大坑里发酵一周。其间,会有大爪子翻搅垃圾,使其充分发酵。一周后,大爪子就会将垃圾投至焚烧炉的入口中。

进入焚烧炉之后,垃圾会在里面燃烧两小时,然后产生的高温烟气就进入余热锅炉。余热锅炉里的水被高温烟气加热之后产生过热蒸汽,蒸汽推动汽轮发动机发电,再接上电网就可以用电啦!

说到这,也许有人会问了:“那垃圾焚烧后,还会剩下什么呢?”其实,垃圾焚烧后会变成炉渣,炉渣可以用来铺路、造砖等,用处大着呢!最后还会剩下2%的飞灰,飞灰会被处理,然后安全填埋。

说到底,越来越多的垃圾被再利用,就能更好地减轻地球的负担,保护环境。所以,让我们少制造垃圾,不乱丢垃圾,为绿色地球贡献一份力!

编辑点评:这篇文章虽然简短,但文字干净,逻辑清晰,是一篇不错的科普小文。原文有些地方的表达不够准确,老师进行了删改,请你比对一下,并思考为什么要这么改。

“垃圾厂”里的大秘密

晨报小记者 李奕舟(上海市民办华曜宝山实验学校 三年级)

小朋友,你知道我们扔掉的垃圾都去哪儿了吗?国庆节那天,我去参观了位于嘉定的再生能源利用中心。快和我一起坐上红色大巴,去看看吧!

这个能源利用中心于2017年建成。通过一系列的高科技设备,为垃圾进行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做到了蓝色焚烧,绿色发电。

我们首先来到卸料大厅,这里每天有1800吨垃圾运过来。可为什么一点臭味都没呢?原来,卸料大厅安装了植物液喷淋除臭系统,36个喷淋头喷洒出的除臭植物液,能有效控制卸料大厅和车辆的臭味。

接下来,这些垃圾要经过三到五天发酵,来到垃圾焚烧炉。这里共有3条焚烧线,每条线每天焚烧垃圾500吨。垃圾经过干燥、燃烧、燃尽3个步骤,约2小时的时间完成。

嘉定区再生能源利用中心每年处理垃圾50万吨,上网电量2亿千瓦时,真正做到了蓝色焚烧、绿色发电的再生利用。

参观完了以后,我认识到环保要从我做起,我们有许多办法可以对垃圾回收再利用,还可以不使用塑料袋等塑料产品。所以现在,小朋友们应该知道“垃圾厂”里的大秘密了吧!

编辑点评:这位小记者就像一个小导游,带着我们出发。通过你的讲解,读者似乎看到了垃圾处理厂里的情形,收获了很多知识,这种体验真棒!参观这样一个垃圾处理厂,信息量大,还有许多专业词汇,对于三年级小朋友来说,要准确地记录并表达出来实属不易。

垃圾发电探索之旅

晨报小记者 孔维浩(上海同大实验学校 六年级)

国庆假期第一天,我们就坐车来到了嘉定再生能源利用中心参观。

一走进大门,我惊讶地发现,这并不是我想象中的人们工作的大厅,而是一个科普馆!通过透明的玻璃,我们可以看到内部垃圾处理的全过程,太有趣了!这让我更加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始这次环保探索之旅。

参观过程中,我们不仅先后见到了垃圾清运车卸料大厅、垃圾坑、焚烧炉、汽轮发电机等设备设施,还通过阅读资料、观看影片等方式了解到了神奇的垃圾焚烧发电过程。

首先,垃圾通过垃圾清运车从嘉定区的千家万户来到再生能源利用中心,并被投入垃圾坑。然后,经过存储、发酵后的生活垃圾,被垃圾吊行车抓入焚烧炉落料斗中。焚烧炉根据指令控制,炉排逆向运动,垃圾料翻滚到位,布料均匀,燃烧充分,炉渣被推入出渣口,通过皮带送入渣库。最后,垃圾焚烧炉的热能通过余热锅炉产生蒸汽,蒸汽冲动汽轮发电机产生电能并接入上海市电网,再送入千家万户使用。

“这可真是一项复杂的大工程呀!”我不由地感叹道,“没想到我们每天使用的电居然能由垃圾产生!”我不由想起参观中看到的几句标语:“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此刻的体会更为深刻。

编辑点评:这位小记者的叙述细致、详实,忠实地反映了再生能源循环的全过程。如果能够在说明的过程中,加上一些画面的描写,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就能让文章更生动有趣。

神奇的垃圾焚烧发电之旅

晨报小记者 陈语默(上海市继光初级中学 六年级)

32732吨!这是2021年上海市日产生活垃圾量。那么这些垃圾去了哪里?它们是如何被处理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进了上海嘉定再生能源利用中心进行参观采访。

这里主要处理嘉定区域居民的生活干垃圾。每天,约有400辆车载着1800吨垃圾送到这里。它们经过存储、发酵、高温焚烧,最后转变成了绿色电能,又回到嘉定居民家中。

当我看到长73米、宽28米、总高31米(其中地下深度为7米)的垃圾池时,惊呆了!这相当于大约12个标准游泳池大小呢!经过大约一周时间的存储、发酵后,这些垃圾被置于高于850℃的焚烧炉中进行焚烧,产生的炉渣竟然还可以做成地板砖再利用。

据悉,这里每年上网电量约2亿kw/h,可满足15万户绿色用电。真是神奇的净化之旅!

那么垃圾焚烧排除的烟气会不会产生污染?据工作人员介绍,现在垃圾焚烧产生的烟气都是经过层层的物理和化学反应,去除有害成分变成清洁气体,各项排放指标达到并优于上海市《生活垃圾焚烧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和欧盟标准的。这么一说,我就放心多了,要不然我还真替这里的工作人员捏把汗。

通过这次参观和采访,我初步了解了垃圾焚烧发电的过程,里面有太多的学问了。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工程,我们祖国的科技真强大!

编辑点评:这篇文章结构清晰、行文流畅,小记者能够从众多的信息中抓住关键点,把垃圾发电的过程介绍得很准确,也回答了读者关切的“会不会产生有害烟气”的问题,很有信息量。难能可贵的是,介绍中加入了一些自己的见闻和感受,使得文章不那么生硬。

垃圾可以再利用

晨报小记者 李晶雅(徐汇区求知小学 三年级)

“快救救我,快救救我。”一只小海狮趴在地上,可怜地抬起头,它被一个大大的破旧的网缠住了,看起来很无助。这是国庆期间我参观嘉定再生能源中心看到的一幕影像记录。我想:随意丢弃的垃圾会威胁到地球上的生命!而在嘉定再生能源中心,我了解了垃圾如何被人们合理再利用。

一进展厅,各种各样的“垃圾”再利用工艺品展现在我们面前。有旧衣服拼成的画、有废纸做的海宝、还有纽扣绣成的画……

讲解老师提出了一些问题:“吃剩下的果皮、喝完的饮料瓶、穿剩下的旧衣服……这些垃圾需要分解多长时间呢?”当我还在猜测的时候,老师让我们看了垃圾分解时间表。我惊奇地发现,一个塑料瓶分解竟然要500年。要是100个人随地乱扔塑料瓶,这要残害多少海洋生物呀?我耷拉着脑袋,想到楚楚可怜的小海狮,开始担忧起来。

突然,我被老师讲解的“分类的干垃圾可以通过焚烧再发电”吸引住了。参观中,我们看到垃圾车把干垃圾运来,投入垃圾池。经过发酵后的干垃圾再被投入焚烧炉,在高温下燃烧,产生的余热用于发电。

一张纸烧完会有灰,那么多干垃圾焚烧完的灰怎么处理呢?老师介绍说,垃圾焚烧剩余的炉渣可以做成砖头,很少量的烟灰会被安全填埋。真是应了那句“化腐朽为神奇”的老话。

通过这次参观,我看到了垃圾会给海洋动物造成困扰,也可以被人们再利用,变废为宝,那么我们的选择肯定是后者。我一定要像爱护我们的家一样爱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编辑点评:这位小记者从二年级就开始坚持每次参加完活动都写作投稿,很了不起!

和其他文章相比,这篇文章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内容。小记者没有直接聚焦在垃圾发电上,而是由一个触动自己的影像记录入手,缓缓展开参观内容,表达垃圾再利用的重要性。叙述中还加入了自己的“小心思”“小忧虑”,很生动!

新闻晨报学生记者团是新闻晨报依托强大的媒体资源,打造的面向本市中小学生的课外教育赋能平台。我们旨在通过丰富的课程与活动,帮助中小学生提升综合能力,积蓄积极能量,在情境中学习,在经历中成长。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高佑辰/盛嘉豪/肇晓奕/朱应嘉/李顾淼/李奕舟/孔维浩/陈语默/李晶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