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十年》探索了什么?总编审程蔚东:写出大大的“人”

从“唐宫夜宴”背后的故事,到一支小学足球队的经历……自在浙江、东方、江苏、广东卫视等平台开播以来,“礼赞新时代、奋进新征程”——迎接党的二十大优秀电视剧展播活动重点剧目《我们这十年》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这部由浙江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华策影视(北京)有限公司、上海克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的电视剧,是如何创作的,为什么如此受欢迎?

在接受采访时,总编审程蔚东畅聊了《我们这十年》的创作历程。他表示《我们这十年》以小见大,人物不在于大小,关键在于塑造成功,写出大大的“人”。这一切至关重要的就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我们这十年》以单元剧的形式创作,如何选题、选材极为关键。在程蔚东看来,创作要从人民群众中去感悟生活真谛、提炼艺术典型,“只有这样,才可能用我们作品中的艺术真实去更深刻地、更立体地、更接近本质地反映生活真实。”比如,《唐宫夜宴》的选题是从近20个文化类项目中确定的。而在深入生活后,编剧很快捕捉到支撑这些舞蹈表演者走向辉煌的,正是浸入血液中的文化自信。“一个编导、三个演员的故事,却击中了文化自信的宏大主题。”

而《一日三餐》以一对肠粉店父女以及几个老食客的故事,重重地呈现了党的八项规定的力量正是来自人民群众,创作者们更专门从大连到岭南体验生活,“我们这样聚焦人物,选择故事,正是艺术规律所致。”

在程蔚东看来,《我们这十年》创作难度不言而喻。某种意义上,十一个单元就是十一部电视剧、十一项工程。“这么重大的创作任务,视野的广度、思考的深度都直接影响对生活认识的高度。这十年是我们刚刚挥手告别的,我们的沉淀和深思是不够的,怎么办?这就需要集思广益,发挥团队的力量。”程蔚东分享了一个有趣的细节,单单是几个主创之间以微信附件交换的意见就有几十万字了,而在开拍后,导演、演员、原型人物以及相关人物仍在为艺术成熟作修正、添柴火。“毛卫宁(艺术总监)跟我说,他看剧本都在半夜。有时候一个初稿出来,我们两人都在午夜写就几千字的意见,然后发在微信群里,相撞在了同一时间。”

不仅如此,在创作过程中,演职人员也有新的收获。程蔚东回忆说,主创人员奔新疆、下岭南、出雪寒、进酷暑,“一头扎下去,眼神都变亮了”。“就在杭州不远的建德乡下,《心之所向》编剧兼导演李昂要与原型人物像‘恋爱’一样熟悉,结果高烧起来,他在医生的劝阻下才躺到担架上。《理想生活》的编导进了义乌,才知道几乎每一个小商品旁边的人物,都有他自己想要的理想生活,才知道这个多棱镜般的理想生活因为中国面向世界的开放而更为壮美华彩。”

程蔚东感触良多地说,创作主旋律作品,首先要发现主旋律,其次要有诚意地相信主旋律。“主旋律就在身边,可能也与你擦肩而过。比如《未来已来》中的女儿,在犹疑中经过了故事中的时间,但正是这一段时间,让她认识到父亲有她曾经没在意的品质,让她惊呼一直想像的未来其实已来。女儿身上跳出来的音符完全连成了主旋律。成长中人物的艺术典型,为什么就一定不是主旋律人物呢?我想起自己曾经探戈壁、进大山,寻找第一颗原子弹最初的踪迹,也曾扎进城市大商场中心,寻找商业上突破计划经济桎梏的艰难,也在高空上接连飞越,与机组乘务组在云朵中对话,那是真正感觉到灵魂的颤动。这些社会进步的主旋律,为什么不相诚以待呢?近几年一些主旋律作品之所以能火爆出圈,我想根本原因正在于此。”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曾索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