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钟 晖
在昨天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市委常委、副市长张为介绍了新一轮《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相关情况,市交通委主任于福林,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华杰,市经济信息化委副主任汤文侃,市规划资源局副局长张玉鑫,市公安局交警总队副总队长季颖秋共同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新一轮《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提出的总体目标是构筑“人本、高效、智慧、绿色、韧性”的国际大都市高质量一体化交通,为建设“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领先”的交通强市奠定坚实基础。
新一轮交通发展白皮书有何亮点?
慢行交通提升到优先发展地位,提升出行体验感……
有记者问,新一轮交通发展白皮书的编制相较前两轮,有哪些不同又有哪些亮点?
张为介绍,新一轮白皮书在发展理念、重点内容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亮点。主要有几点:一是进一步转变了发展理念。进入新发展阶段,面临新发展形势,在交通发展理念上,我们主动变革,提出了六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交通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区域及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更加注重交通服务品质与运行效率统筹发展,更加注重交通增量设施与存量设施协调发展,更加注重交通智慧绿色韧性发展,更加注重交通领域多元化社会共治。
二是更加强调落实国家战略。上海是国家战略的重要承载地。上海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将交通发展同落实国家战略、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相融合、相支撑,充分发挥交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作用。在本轮白皮书中,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长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绿色低碳交通发展等涉及国家战略的内容都单列成章,成体系地阐述发展导向。
三是更加注重提升市民体验。本轮白皮书编制过程中,一方面,紧扣市民群众关心的事,提出能让市民群众切身感受到的预期指标(比如“中心城区平均通勤时间控制在45分钟以内”)。同时,将慢行交通提升到优先发展的地位,切实提升出行体验感。另一方面,我们更加强调公众、市场主体参与交通治理,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四是进一步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在本轮白皮书中,我们提出了基本建成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交通工具自动化、交通服务管家化等智慧交通体系,提出了力争实现交通碳排放量达到峰值的目标,提出了规建管养全生命周期一体化的政策导向等,以此来促进交通系统的迭代升级,进一步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未来上海交通发展还有怎样的新举措?
未来主城区内轨交站点600米范围的覆盖率超过40%,高峰时段地铁车厢满载率控制在90%以内……
有记者问,交通出行是民生保障非常重要的内容,未来上海城市交通发展还会有怎样的新举措?市民老百姓的出行会带来怎样的新体验?
于福林介绍,未来,多模式的轨道交通将进一步融合运营,市民出行将更可靠、更舒适、更便捷。通过新建轨道交通线路,进一步提高站点覆盖率,使主城区内轨道交通站点600米范围的覆盖率超过40%;通过对既有线路增能提效,使轨道交通的高峰拥挤得到有效缓解,把高峰时段车厢满载率控制在90%以内;通过强化轨道交通用地综合开发,使交通出行与商业、生活、文化设施深度融合,让市民“快出行”的同时,也可以享受“慢生活”。
作为公共交通的基础,上海将更加注重线路优化,加快形成由骨干线、支线(区域线)、接驳线及多样化线路组成的多层次线网,适应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出行模式。其中:对于骨干线,将强化公交路权和信号优先,尤其要在有条件的公交走廊上建设中运量系统,提供快速、可靠、准点的公交服务;对于区域线,将均衡网络密度,提供可达性高、覆盖面广的公交服务;对于接驳线,将强化衔接功能,提供更加灵活的“最后一公里”交通服务。
此外,要进一步推进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两网融合”,确保80%以上的轨道交通站点周边50米半径范围内有公交换乘。
出租汽车方面:作为个性化客运方式,将坚持巡游车与网约车融合发展,继续实施总量动态调控。
另外,本轮白皮书还有一处值得关注,我们将慢行交通提升到优先发展的地位。将结合城市更新、15分钟生活圈打造,全方位营造宜行宜骑、全龄友好、空间融合的慢行交通环境。慢行网络更通达、更连贯,秩序更规范、更文明,空间与生态、生活、人文等呼应融合。尤其要依托新城水系、名园等资源禀赋,打造各具特色的高品质慢行网络。
如何进一步促进交通与数字技术、新能源技术融合发展?
推动随申码、公交乘车码和地铁乘车码“三码合一”;2025年个人新增购置车辆中纯电动占比超50%……
有记者问,上海正在大力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创新,交通作为其中一个重要领域,请问如何进一步促进交通与数字技术、新能源技术的融合发展,推动交通等产业更高质量发展?
汤文侃介绍,以数字化和低碳化为目标,上海将全面打造智慧交通和绿色交通体系。
截至目前最新的数据,全市已开放1299公里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车路协同道路已建成110公里,近期还将新增280公里,并在嘉定安亭、临港产城融合区、浦东金桥等重点区域实现骨干道路车路协同率达100%,全力打造无人公交、无人配送等10个以上“车、路、网、云”协同应用场景。
上海将深化出行即服务(MaaS)系统建设,推动随申码、公交乘车码和地铁乘车码“三码合一”,为市民公共交通出行提供“一码畅行”服务,并逐步拓展至商旅文等出行场景,推动建立长三角一体化出行生态圈;完善全市公共停车信息平台,实现停车服务“一网通行”,目前已接入全市4700个停车场和100万个公共车位,计划年底覆盖所有市级三甲医院,并将全面提升医院停车预约、小区错峰共享、智慧停车场等场景的市民体验。推广出租汽车“一键叫车”应用,帮助老年人叫车,目前已完成500个点位建设,后续将加大完善布局。
汤文侃表示,在低碳化领域,一是持续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到2025年,上海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预计超过12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值突破3500亿元,占全市汽车制造业产值35%以上。二是强化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2025年个人新增购置车辆中纯电动占比超50%,公交汽车、巡游出租车等新能源占比超过80%;推动公交和环卫等领域开展氢燃料电池示范应用,2025年力争达到1万辆规模。三是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提高充换电设施规模、运营质量和服务便利性,2025年建成充电桩76万个,换电站300座,车桩比不高于2:1;适度超前布局加氢站,建成并投入使用各类加氢站超过70座,实现重点应用区域全覆盖。四是深化政策引领。出台燃料电池汽车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氢站专项规划、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等一系列政策,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
强化交通治理、改善交通秩序有哪些具体举措?
对小区、医院、学校等停车矛盾比较突出的地区,适当增加停车供给,最大限度缓解停车难的问题……
有记者问,近年来上海小客车保有量在持续增长,道路供需矛盾比较突出,请问交警部门下一步除了继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之外,在强化交通治理、改善交通秩序,包括保障交通安全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季颖秋介绍,近年来,小客车持续进入千家万户。至2021年底,上海市注册号牌小客车近420万辆,长期在上海市使用的外省市号牌小客车约145万辆,总计约565万辆,较2013年(即上一轮《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发布时间)增长约93%。
为了保持道路运行总体可控,提升道路交通安全水平,公安交警部门将继续巩固交通大整治成果,加大机动车违法行为整治,继续营造机动车礼让行人的交通氛围。此外,将进一步完善部门协调监管机制,鼓励保险机构开发推广交通安全责任险种等。最终,让上海道路交通更加安全,让市民出行更安心。
季颖秋还表示,面对不断增长的出行停车需求,将通过采用“外部增建、规划新建、内部挖潜、周边共享”等方式,尽力实现区域停车供需平衡。坚持道路停车场“主要服务于短时间停车”的定位,在中心城区交通繁忙的区域结合区域停车资源供求状况、道路通行条件和承载能力,对小区、医院、学校等停车矛盾比较突出的地区,适当增加停车供给,增开道路停车场、增加道路停车位,并且根据情况不断变化进行动态调整,最大限度缓解停车难的问题。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钟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