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APP、墨水屏终端……浦东教育的数字化转型让师生实实在在地受惠丨教博会

上海海事大学附属北蔡高级中学给每位同学人手配备一台学习用的PAD,借助“爱学”这一款智能学习平台,能够提供数字学习资源库及个性化练习的定制、推送等功能。

浦东新区教育信息化探索与实践,看得见,摸得着,普惠予广大中小学生。

在教博会“数字新时代 教育大未来”上海教育大直播浦东专场,浦东新区教育总督学丁黎忠介绍说,浦东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注重顶层设计,架构了1134体系。即,构建一张教育基础云网,组成一座教育数字基座,建设智能化教学研训,智能化教育评价,智能化教育治理三种区域智慧教育应用场景。

有效达成对学生个性化指导

上海海事大学附属北蔡高级中学校长马淑颖透露,有关“爱学”的常态化的应用探索,基点在于数字资源的建设。“随着高中双新改革不断推进,老师的需求是希望能够有匹配新教材的数字化的课程资源。”

马淑颖表示,在智能技术与学生的学习之间,需要有一个桥梁,那就是教学方法的转变。“我们倡导老师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思维,希望学生能够提出好的问题、主动探究。”

支撑点在于教师和学生的数据素养。“在运用‘爱学’的过程中,数据不断产生。教师及时、全面、精准地理解数据,挖掘数据背后的教育逻辑,基于数据做出科学的学情分析,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有爱的教育是有长度的,不仅要立足于学生当下的发展,也应该思考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爱的教育也是有深度的,当技术能够深度融入到教与学的转变当中,它带动的是整个系统的变革。”马淑颖如是说。

“墨水屏”助力增效减负

“墨水屏”项目,是上海市进才中学北校在新环境、新体系、新平台、新模式、新评价下的教学数字化转型的经验案例和场景示范。

课前,学生可以通过墨水屏学习终端完成自主学习,而老师可以及时的查收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充分的课前分析,通过数据反馈发现易错、疑难点。

课中,学生可以利用“墨水屏”学习终端进行作答,教师则利用有关功能,实现当堂练、批、讲和巩固,精准评价学习效果。课间,老师可以通过个性化的知识图谱,精确定位每一位同学的薄弱知识点,进行点对点的跟踪辅导,从而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课后,老师在使用智能学习终端批改作业,尤其是客观体的自动批阅,有效减轻了作业的批改量和重复性劳动。

课余,老师会录制视频的微课,定期的推送学习资源,来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能力,能够帮助孩子们自我诊断和自我改进。

“技术正在深刻的改变着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底层架构,并有效推进了课堂教学的变革。”进才中学北校校长金卫东表示,对于当下信息终端的使用,家长有一个认同的过程,“家长们一开始有点不放心,但是逐步发现孩子们作为数字原住民,他们的感知力远超预期。”

信息化赋能多项校园管理

为了更便捷高效地了解学生的睡眠情况,浦东新区第二中心小学在智慧校园平台每日健康上报一栏,增设了就寝时间和起床时间,由家长填报。

通过数据的自动统计分析和预警,老师和学校就能在第一时间准确掌握孩子们的睡眠时长,并且对出现异常情况的学生或者班级及时地进行原因的调查和跟进干预。”

除了睡眠管理之外,在其他方面,该校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数字化探索。

比如作业管理。老师会每天通过智慧校园作业管理平台发布作业内容,作业量和预估时间。当发现总量超过一个小时的时候,学科老师马上就会收到预警提示。系统对作业数据的阶段性汇总,为落实减负工作提供了非常有利的佐证。

手机管理方面,该校基于电子班牌,自行研发了与家长手机端小程序绑定的一个叫做留言板的功能。家长通过手机端给孩子发送信息,电子班牌能够实时呈现,学生可以通过身份识别,在下课时阅读信息的内容,同时还可以通过电子班牌回复语音或者文字信息。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朱晓芳 吴晨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