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大奖作品登陆上海,评剧《革命家庭》演绎一位妻子与母亲的革命家国故事

作为“礼赞新时代,奋进新征程”——演艺大世界·全国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的参演剧目,评剧《革命家庭》将于11月5日至6日登陆宛平剧院。这部不久前在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上摘得文华大奖桂冠的作品将为上海观众带来一位妻子与母亲的革命家国叙事。

该剧根据革命母亲陶承口述的书《我的一家》创作而成。讲述了一个普通平凡的女子在丈夫的影响下,逐步接受革命理想,和丈夫、孩子们一起投身于革命事业,在恶劣的斗争环境下,在目睹丈夫、儿子一个个离去的痛苦中,渐渐成长为一个意志坚定的革命者的故事。

今天的发布会现场

守正创新,评剧艺术唱响爱国情怀 

评剧起源于19世纪末的民间艺术“莲花落”,经历百年发展,不仅在唱腔、表演、音乐方面革新,且还保持着民间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郁的特点。

提到评剧与上海的渊源,应当追溯到1935年。当时,天津评剧名伶白玉霜等众多评剧演员把评剧艺术带到了上海,并在上海创造出一片灿烂的局面。而《革命家庭》更是与上海有着不解之缘。剧中角色“江立安”的原型便是上海龙华烈士陵园里“龙华二十四烈士”中年纪最小的青年英雄欧阳立安,时空的交汇让历史的意义凝聚,为《革命家庭》更添一分鲜艳的红色。

《革命家庭》的创作紧紧抓住评剧剧种的特点,并结合人物湖湘籍贯的身份,加入了渔鼓、花鼓的元素;在表现工人运动场面时,又引入了国际歌的主题。全剧从普通人的真情,延伸到革命者的真情,进而感怀面对民族命运和宏大理想时,有志者做出的伟大牺牲。大与小、家与国、历史与现在,都有机地连缀在一起,传递了可歌可泣的伟大革命精神。

致敬英雄,女性成长反映家国变迁

《革命家庭》展现的是一个人的发展史和成长史,同时又是主人公一生的回溯。她一生命运的跌宕变化展现的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那些时刻,这些也正是党所经历的重要时刻。

在《革命家庭》中,女性的思想觉醒和家庭在革命洪流的集体前行,是无数平凡家庭舍生取义的缩影。通过一个革命家庭的可贵付出,一个女子成为妻子、母亲、革命者的成长历程,让人看到无数家庭、千万革命者可歌可泣的伟大精神,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革命者如何历经历史的风云,为寻找立国之本所作出的真诚及热情的努力,也照见了那个年代每一个人命运的共同脉动点。就如剧中主人公唱出的“家碎换得山河整,为后代千家万户有和平”,“当告慰我的一家满满一腔报国情”,母子的“诀别”已经不单单是亲情的割舍、革命者的壮别,而是人间大爱与革命胸襟、伟岸情怀与崇高人格的高度融合,是为了正义事业而前赴后继的共产党人对于革命的必胜信念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强大阵容,用心用情打造舞台精品

该剧由中国戏剧“二度梅”获得者、“文华表演奖”获得者曾昭娟领衔主演,集结了“文华导演奖”获得者张曼君,著名编剧徐新华、盛和煜等强大主创阵容。

主演曾昭娟在塑造主人公“方承”时,下了不少苦功。演绎过无数动人角色的她表示,这是一次巨大的挑战,“方承不同于我以往的所有角色。饰演这个角色甚至颠覆了我一以贯之的戏曲美学思想。我在这部剧中的表演,用八个字总结就是‘丢盔卸甲,装腔作势’,总而言之就是‘不破不立’:破除几十年的戏曲程式,用更为朴素的表演来体现真实情感;再立起新的一种表演样式,赋予一个新的表演形态。每一次排练,我都仿佛和方承一起经历着撕裂和痛楚,一次次和她进行心灵对话。”其他演员们亦是如此。在创排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他们执着严谨,尽力贴近角色的身份和时代气质,致力为观众带来完美的观剧体验。

全剧以新颖的叙事、诗性的表达、多维立体的空间呈现和基于传统戏曲美学的当代舞台表演方式,在保留北方剧种的民间魅力的同时,让评剧有了时代关注下的多元表达能量,成为了一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邱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