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到1:1造城,小到糖果纸细节,揭秘《万里归途》导演饶晓志的“求真”之路

国庆档票房冠军、首次聚焦中国外交官撤侨幕后的电影《万里归途》热度仍在继续,目前票房已经突破11亿元,上映至今一直稳居日票房榜榜首位置。

该片豆瓣评分7.4分,淘票票、猫眼等平台评分都高达9.6分,是近期口碑最好的新片。

影片第一次将镜头对准了中国外交官们,详细揭秘了他们把同胞带回祖国的艰辛过程,体现了外交官的机智与奉献,而且导演饶晓志对于镜头画面和场面调度等的把控十分精准,“有燃点有泪点,真实感极强,看得很沉浸”是许多观众看完后的最大感受。

观众的好评,离不开主创团队在筹备和拍摄期间的用心,观众简简单单评价“真实”一词的背后,是所有创作者无数心血的付出。

据导演饶晓志介绍,影片今年开机,团队提前一年,在2021年就开始勘景,去了全国很多地方,包括海南、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北京周边也去过。“堪景很多次,而且在我参加堪景之前,美术组就已经在全国到处看了。”

为了还原撤侨场景的真实性,主创详细调查了国内取景地的气候、植被情况等等,确保将国内的场景拍得让人感觉是在国外。

“视效、美术,包括摄影,对于太阳的角度,甚至包括天气,我们都要去感受。制片组也得去,是因为他也得知道在这种环境里面,这些场景它能不能实现,制片服务它有没有可能完成,所以我们去了很多人。”

为了最大程度呈现异国风貌,展现撤侨路上的真实惊险,剧组1:1搭建了一座异国小城,最终就是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那些战火纷飞的异国小镇,让观众很有代入感,仿佛身临其境。

实际上,当时美术组最多的时侯达到近千人。在道具细节上,剧组还特意从外地运来了棕榈树和椰子树,使得小城场景更贴近异国风貌。 

不光是1:1的非洲小城,电影中边境口岸的场景搭建也十分耗费心思。

饶晓志透露,搭建时是在冬天最冷的时候,“我们的水泥浇进去,水泥刚开始混,就冻上了,就得用烧开的水去混水泥,所以都非常难。那个时候宁夏的气温很低,没法打地基什么的,土都敲不开,土都是冻土,所以对我们整个搭建工作都非常有影响。”

在饶晓志看来,真实还原细节是一件“必须这样做”的事情。

“从我们整个主创的角度来说,美术摄影也好,我们既然决定在国内拍,那我们就不能让大家看出来它是在国内拍的,我们只能尽最大的努力。从一开始当我们决定做这件事情,决定迎难而上,决定挑战这个难度的时候,这就是必须完成的。”

拍摄时,饶晓志要确保每一个在镜头里出现的事物都不会出错。

有时候他会让鼓风机把地上的报纸、碎纸屑和塑料袋吹起来,那些其实都是道具,小到地上飘的纸袋,细到那些糖果纸,都印着阿语,都有国外标识。

如果出现了不属于国外环境的植被,主创就会在后期通过特效改正解决。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陆乙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