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工匠精神的保护性综合改造,让黄浦160街坊项目变“古旧”为“经典”丨新征程奋进者

“能量是守恒的,你对一件事所做的努力必然会积聚成能量,量变必然产生质变。带着情怀做事情,一点一点克服困难,就是工匠精神的体现。”上海外滩投资集团副总裁、上海外滩老建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朱亦锋对公司团队成员说。

上海外滩老建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正在实施的黄浦区160街坊保护性综合改造项目,是上海市城市更新示范项目、外滩第二立面综合改造率先启动项目和黄浦区重大工程项目。

为了让160街坊通过保护性综合改造变“古旧”为“经典”,早在2014年,黄浦区人民政府就与上海地产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并由上海地产集团下属世博土控公司和区属上海外滩投资开发集团合资成立上海外滩老建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市、区联手推进项目工作。

项目自2015年正式启动以来,相继完成了房屋征收、产权归集、土地办理、方案设计、方案报审及相关规证、施工证照办理,于2020年9月份实现全面开工。按照工程实施计划,160街坊保护性综合改造项目预计于2023年年底前实现工程竣工。

■160街坊项目工地(何雅君 摄)

黄浦区介绍,项目顺利推进的背后,离不开外滩投资集团的大力支持,也离不开建设团队多年的心血和努力。

打造历史风貌保护和城市更新经典新街区

地处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和外滩金融集聚带的核心区域160街坊,其核心建筑曾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名字——工部局大楼。

翻阅历史资料,不难了解到,这幢始建于1914年、竣工于1922年的大楼,对于上海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象征意义。1949年10月2日,这里升起了上海第一面五星红旗,继而成为新中国上海市政府大楼,直至1956年,留下了新中国上海市第一任市长陈毅的工作身影,原陈毅市长办公室至今保护完好。之后,市政府部分委办局仍留在此处办公。1989年,它被列为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和市文物保护单位。

■大楼历史照片

历经百年风吹雨打,160街坊“老了”,需要通过保护性综合改造“重现风貌、重塑功能”。

根据方案,项目占地约1.55万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约4.2万平方米,合围建筑庭院内将提供约3000平方米公共开放市民空间。地下建三层,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将提供约300个停车位。以此为载体,按照70%高端总部办公、20%文化和公共空间、10%特色配套商业的业态定位,打造历史风貌保护和城市更新经典新街区。

历时五年准备,迎来项目工程全面开工

160街坊的未来令人期待,但因前期工作难度太大,从2015年正式启动,到2020年工程全面开工,160项目整整用了5年时间做准备。

作为上海第一批城市更新项目和外滩第二立面综合改造率先启动项目,160项目是一个以征收为起点的探索性项目,征收腾空协调工作复杂;在产权归集、土地获取等没有成熟政策支撑和现成经验遵循;设计方案、施工方案等需要国家文物局等国家部委的批复认可。

外滩老建筑公司工作团队仅有十几人。面对长时间、高难度的项目前期工作,集团副总裁、公司总经理朱亦锋鼓励大家:“做地产的人一辈子能碰到这样一个有代表性的项目,真的很值得珍惜。把它做好,才能对我们的事业有个交代。”

齐心协力攻坚克难,不退缩不懈怠,一个又一个难题相继攻克——在外滩投资集团主要领导协调各方资源和全程支持下,朱亦锋带领十几人的团队用钉钉子精神配合区征收事务所于2015年底完成42户居民全部签约、2018年2季度30家单位征收全部签约。

项目于2019年10月完成土地出让协议签署;2020年7月文物保护方案取得国家文物局的批复,2020年9月完成设计方案报审及相关规证、施工证照办理,实现项目工程全面开工。

从2015年初启动项目建筑规划设计概念方案国际征集,到2020年初建筑规划设计方案基本定稿,项目方案也用了5年时间精雕细琢、优化调整,期间的方案过程稿近30版,最终形成了以加强历史建筑保护、尊重历史空间格局、妥善处理新老建筑的关系、拓展公共开放空间、活化利用历史建筑为主要内容和特点的建筑规划设计方案。

用工匠精神实现修旧如故的效果

实现修旧如故的效果,也是工匠精神在项目重保区域修缮中的体现。

为此,项目团队在施工之前对原有门、窗、把手、墙面、地板、地面等的色彩、材料、工艺、质地、年代进行考证研究,然后按照“一件一策”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工艺、工序、工具、材料,分类、逐件修复,耐心、细致、科学的工匠精神贯彻始终。

仅门的修复,从脱漆、打磨多到重新校色、上漆,全程需要7道大工序。

团队成员介绍,在楼内主通道的地面马赛克样板制作过程中,由于历史工艺与现代工艺的不同,他们对头几次出来的样品都不满意。

为了获得最接近原来马赛克的质感的样板,他们联系厂家组织技术人员攻坚,再经过反复的对比研究,研究马赛克原料选择,成分的配比,最终的烧制温度等等,历时一个多月,才将质感满意的样板交到设计方手中。

然而,设计方总觉得,样板的颜色与原物有些偏差,又经过一个月、十余版的调试后,调出了最接近历时原物的6个样板颜色,从中选出最接近历史原物的颜色。

国庆前夕,在项目现场,记者看到,团队成员正在指导工人修复原陈毅市长办公室里的护墙板。

一位成员告诉记者:“这护墙板是原来的,有百年历史了。但在上世纪90年代,多次装修导致涂料覆盖了护墙板的原貌。”

脱漆、露出毛刺、反复用沙子打磨……原来的木纹肌理渐渐露出。记者获悉,护墙板仅有半厘米厚,需要工人凭借手感把握分寸,一点点修复,因此找来的都是有经验的工人。

而在另一个房间,木工金师傅正小心翼翼清理腐坏的地板,将好的地板保留。

■修复木地板(何雅君 摄)

金师傅长期从事老建筑地板修复工作,多年的积累成就了他的经验。

跨前一步准备,首批复工复产

今年3月,来势汹汹的疫情打断了160街坊项目有序推进的步伐。

3月下旬,在“打光最后一颗子弹,用完最后一袋水泥”后,朱亦锋和团队成员一起投身“大上海保卫战”,在街道、社区各尽所能,为抗疫贡献力量。

160街坊项目的建设本就时间紧迫,如何减少疫情对工程的影响?在积极参与抗疫的同时,公司团队按照“居家不离岗,办公常态化”的要求,通过电话联络、网络协同、线上会议等形式,保持工作内容不断,为复工后加速项目建设打下基础。

5月下旬,上海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向好。为助力复工复产提速,公司经营班子成员和工程现场主管闭环返岗后,立即组成现场复工复产工作组,查漏补缺完善疫情防控措施、采购备足防疫保障物资、编排后续工程进度计划、修改完善复工复产期间疫情防控工作方案、递交公司复工复产申请……

“我们以年度目标任务不变的要求,把复工复产的准备工作做细做实做足。”朱亦锋说。期间,朱亦锋本人虽然还穿着“大白”服,奋战在抗疫一线,但他每天坚持采用电话和线上会议的方式,对复工复产筹备工作进行指挥协调。

这些跨前一步的工作准备,确保了160街坊项目成为解封之后黄浦区第一批实现复工复产的建设项目之一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何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