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在京召开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9日上午在京召开。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代表中央政治局向全会作工作报告,并就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王沪宁就《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来沪返沪人员抵沪后48小时内未完成1次核酸检测,随申码实施展码提示 | 市府新闻发布会
昨天公安部门通报了阳性感染者瞒报行程被立案侦查,请问对于来沪返沪应该怎样做好信息填报并配合相关流调排查?
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虞涛提醒,所有来沪返沪人员抵沪前应通过随申办“来沪返沪人员服务”小程序准确详细填报相关信息;抵沪时按照有关规定配合做好“落地检”;抵沪后24小时内就近进行核酸检测。在抵沪后48小时内未完成1次核酸检测的,将对其随申码实施展码提示。
“持红码到酒吧蹦迪”系误传,上海警方披露调查情况
近日,一段描述“持红码人员进某酒吧娱乐”的视频在网上流传,有网友称事发酒吧位于上海,并与国庆长假期间的确诊病例相关联,引发公众关注与议论。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上海向公安部门求证获悉,视频拍摄日期实为今年9月13日,实际情况与网传说法存在较大出入,所谓“持红码到酒吧蹦迪”的说法系误传。
因员工需遵循防疫要求,迪士尼乐园昨天正常开放,但部分景点和娱乐演出暂停
前天深夜,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发布信息,由于部分员工需要遵循疫情防控举措的相关要求,10月9日起,将暂时在减少人员配置的情况下运营,乐园将减少部分游客体验,包括唐老鸭万圣夜反派巡游在内的部分景点和现场娱乐演出将暂停,米奇童话专列(日间花车巡游)将以缩减版的形式呈现。乐园仍将向游客开放,度假区的两座主题酒店、迪士尼小镇和星愿公园将继续正常运营。
上海今年入秋时间与常年持平!明后天最低仅11-12℃,郊区更凉! | 晨天气
10月初的“30℃+”是今年夏天最后的余威。10月4日冷空气“杀”到,10月5日上海入秋,迎来湿湿凉凉的阴雨天。据悉,今年入秋时间与常年持平。
沪嘉高速-嘉闵高架联络线工程开工了!建成后将方便车流往来嘉定、南翔、虹桥枢纽!
记者从上海城投公路获悉,沪嘉高速-嘉闵高架联络线新建工程近日已经正式开工建设。这条联络线建成后,嘉闵高架与沪嘉高速可以相互衔接,可实现嘉定新城与虹桥商务区快速联通,对进一步推动嘉定新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乘坐公共交通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交通委给出提示!
交通委发出提示:根据目前的防疫要求,乘坐地面公交、轨道交通、轮渡(含三岛客运)、巡游出租汽车、网约车等交通工具的乘客,仍须全程规范佩戴口罩,扫描“场所码”并持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或者24小时内核酸采样证明。
森林增加440平方公里,公园达到532座,夜景更迷人……这十年上海生态环境发生了这些变化→
10年来,上海新增森林440平方公里,面积相当于一个嘉定区加10个静安区,森林覆盖率增至19.42%;上海公园数量现为532个,是10年前的3.5倍;通过生态修复,崇明东滩再现沙鸥翔集、鱼翔浅底的景象……市绿化市容局介绍了十年来上海在绿化林业、景观照明、市容环卫、野生动物和湿地保护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让市民感知城市十年生态环境的变化。
93万!镶嵌劳力士的iPhone来了,网友:镶土气扑面而来!还有这几款也“一言难尽”……
随着 iPhone 14 Pro 系列的上市,相关高端奢华定制款 iPhone 也紧跟其后。
当不是每名视障者都适合用导盲犬,导盲犬为什么还被需要
使用有门槛、培养成本贵,导盲犬对视障群体的帮助到底有多大呢?有了盖亚后,寅青出门频率明显提高了。
“中国第一高树”今年三易其主!为何越来越多巨树正在进入我们的视野?
2022年10月9日上午,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辰山中心-上海辰山植物园、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野性中国”工作室、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察隅县林业和草原局等组成的中国巨树科考队发布了目前“中国第一高树”云南黄果冷杉(学名:Abies ernestii var. salouenensis)的准确高度为83.4米,同时发布了巨树等身照。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第一高树”的记录一年以来已经三易其主了。2021年10月,在云南贡山县发现了一棵高达72米的秃杉。2022年5月,在墨脱县境内的背崩乡又发现了一棵高达76.8米的不丹松。再后来,这棵在西藏察隅县发现的冷杉抢走了“中国最高树”的名头。
凡有华人之处,就有他的小说!“金庸展”将登陆上海,刘德华邀你打卡
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香港特区政府驻沪办即将于上海图书馆东馆举办“金庸展”,展期为10月28日至12月11日。
刘德华等众多出演过金庸影视剧的明星联袂推荐该展。
上海“城市考古”迎来发展契机,明年将在外滩源建图书馆!
借着国庆节长假和上海旅游节的双重利好加持,上海史民间研究团体“城市考古”团队参与编写的《苏州河地名故事》在近日出版,“城市考古”现象受到社会关注,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本报之前曾长期关注的上海“城市考古”终于迎来了发展契机。
我们邀请《苏州河地名故事》主要编纂人、上海“城市考古”团队创始人徐明就苏州河以及城市考古进行了交流。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周到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