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着国庆节长假和上海旅游节的双重利好加持,上海史民间研究团体“城市考古”团队参与编写的《苏州河地名故事》在近日出版,“城市考古”现象受到社会关注,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本报之前曾长期关注的上海“城市考古”终于迎来了发展契机。
本期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邀请《苏州河地名故事》主要编纂人、上海“城市考古”团队创始人徐明就苏州河以及城市考古进行了交流。
上海“城市考古”团队徐明(中间)与陈寒松(左一)、张渊源(右一)进行新书签售
希望苏州河以新方式与居民形成联系
Q 新闻晨报·周到:苏州河对你个人而言意味着什么?
A 徐明:我小时候,也就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上海河道普遍比较黑臭。苏州河虽然不是污染最严重的,不过经过苏州河的体验也绝对谈不上好,大多数人过桥时都会加快脚步,只为了少吸那几口刺鼻的气味,与今天人人争相在“法师桥”(指乍浦路桥)上凹造型拍照的场景大相径庭。那时候的苏州河里经常停着成排的水泥船,我从来没有深究过这些船派何用途,只认为是一种理所应当的存在。时至今日,苏州河水已经清澈到没有异味,水泥船也和船上的船民一起消失了。
徐明拍摄的苏州河赛龙舟
从客观上来讲,苏州河从一条城市的功能性水道,演变成了一条景观性河道。目前这种状态可以说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阶段,但我个人希望这条河流将来可以由另一种方式重新与这座城市的居民形成紧密的联系。
Q 新闻晨报·周到:你对于苏州河的记忆最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A 徐明:就像之前所述的那样,大概是我小学时开始对苏州河有印象。我小时候住在四川北路东宝兴路附近,距离苏州河有一点距离。每次经过苏州河边,都感觉两岸的建筑很高大,又紧挨着外滩,有一种高大上的感觉,当然这仅限于建筑,河水的质量实在不敢恭维。记得有一次,我抓了一把石子往黑臭的河里扔着玩,路过的大人见状后训斥了一句“侬还嫌河浜里物什(沪语:东西)不够多吗?”可见在当时,水质是困扰苏州河的主要问题之一,经过三十年不懈的努力,随着苏州河水质改善,今天市民对苏州河的态度已大为改观,今非昔比。
徐明拍摄的苏州河沿岸
苏州河沿线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
Q 新闻晨报·周到:分享一下分享行走苏州河的故事。你最喜欢苏州河沿岸的哪一处(建筑)?
A 徐明:苏州河的各段河道各有千秋,很难从中挑出一段我最喜欢的河段。因为在我看来,无论是苏州河口段的经典公共建筑群,静安段的石库门里弄建筑群,普陀段的民族工业遗迹群,还是长宁段的圣约翰大学遗迹等,都代表着这座城市丰富人文脉络的不同“外立面”。它们对这座城市的文脉传承同等重要,需要受到同等公平的尊重与保护,缺一不可。
徐明拍摄的外白渡桥
徐明拍摄的乍浦路桥
当然,因为“城市考古”的公开展厅“城考历史实验室”就设在乍浦路桥南的圆明园路上,我现在几乎每天都要经过“法师桥”,从白天到夜晚,目睹桥上形形色色的人流,久而久之对苏州河口这段河道的个人情感会更丰富一些。
Q 新闻晨报·周到:怎么会参与编写《苏州河地名故事》这套书?
A 徐明:我最早收到《苏州河地名故事》编写的委托是在2019年下半年,当时我和陈寒松、张渊源两位编写者出于共同爱好在上海街头开展的城市考古CityWalk已经小有名气。
徐明在10月5日的新书发布会介绍苏州河历史演变
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的领导找到我,提出在“一江一河”主题下,编写全面梳理苏州河流域地名遗迹的想法。我在接下这个委托之前,其实并没有想到此书最终呈现的体量会如此之大,但随着工作的深入,发现苏州河沿线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需要纳入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对过往历史陈述的纠正与更新也层出不穷。在研究深入的同时,我和两位编写者为了适应中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将文字进行简化,并参考国外的青少年读物的设计,插画与排版,加入了大量精美的照片(见下图),让生硬的历史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
明年建“城市考古图书馆”
Q 新闻晨报·周到:这些年做 “城市考古”活动很难吧?今年有没有遇到什么转机?
A 徐明:“城市考古”团队成立已经快四年了,作为擅长输出历史与文化内容的团队,要在市场中立足谈何容易,外加近几年市场受到疫情影响,其中种种艰辛可以说是一言难尽。当然,即使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我们的文化影响力仍然在持续增加,我们在外滩源的常设展厅“城考历史实验室”于今年三月底落地呈现,接待市民和游客。
位于外滩源的城考历史实验室雨后场景
借着常设展厅的设立,《苏州河地名故事》的出版,和上海旅游节等契机,我们在媒体的曝光度持续增加,这为今后市场回暖时对接市场端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唯有在市场上立足,才是传播城市文化长久且有效的途径。
9月17日上海旅游节苏州河大直播节目当中,徐明向主持人介绍划船俱乐部
Q 新闻晨报·周到:在今年6月份你曾经谈到计划成立上海首个“城市考古图书馆”,目前这件事情进程情况如何了?
A 徐明:为了留住更多城市记忆,明年计划在外滩源二期开放之后建起“城市考古图书馆”,将“城市考古”作为公共资源开放给更多的人,而这个图书馆选择就在外滩源新开发的综合商业体内。
“城市考古图书馆”效果图
各位读者朋友,对于苏州河,侬个人最欢喜哪一段或哪栋建筑呢?欢迎在本文下方留言和我们分享你的评论。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严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