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严峻嵘
8月31日,晨报报道了上海藏书量最多、品种最齐全的民营个体旧书店小朱书店最近遇到难题:因为客流下降以及不少预订好书的书友不来取书,书店面临图书周转率下降和仓库产生大量积压的困境。
8月31日晚上,晨报记者在报社接到了小朱书店店主朱凤涛的来电,朱凤涛说,不少书友看到报道之后纷纷来电,有书友表示近期就会来取书。那么,书友们真的会去书店取书吗?昨天上午,朱凤涛欣喜地告诉记者,书友们回来了!
/有人取20多本还没取完/
昨天来书店取书的第一位书友是上海财经大学的一位教师,他看到报道之后,昨天一早就来取书了,因为书比较多,朱凤涛借了一部小推车给他。朱凤涛给记者发来了图片,上面有不少之前插在书上的标签纸,如今已经取下,书名包括《自然的沉沦》《资本论》《新华词典》等。朱凤涛告诉记者:“这是老师订的书,昨天看了报道,一早就来取书了,不过他平时也经常来(书店)取书的。”
在虹口上班的朱先生是昨天第二位取书的书友,他昨天一大早就从家中赶过来,朱凤涛最后与这位同姓本家握手表示感谢。朱先生这次预订的书大约有20多本,放在桌上厚厚的一叠。
朱先生通过现场微信语音连线告诉记者,自己与小朱书店结缘已经三四年了,这批书是一个多月前预订的,早点来取回去,可以让书店加快资金周转。“从淘书者的角度,我们也希望这家书店能越做越好。如果上海真少了一家旧书店,对我们这些淘书者来说,真的是非常遗憾的事情。”作为IT界人士,朱先生平时关注的主要是文史哲方面的图书。与网上书店相比,朱先生个人觉得在实体旧书店能看到书的品相,还能翻看到书的大致内容,是非常好的体验过程。
昨天上午来书店的第三位书友因为书太多太重,他取了20多本之后,表示后面几个星期还会再来书店。
/有些书将需要预付订金/
对于自己未能来书店取书,书友们通过各种形式表示歉意,向朱凤涛进行了解释,说明自己未能及时取书的原因。有书友说:“前些天因为天气太热,就没让我父亲过去取书,这几天他会过去取我(预订)的书。非常感谢朱老师一直以来为我长时间保留书,实在不好意思。”有外地书友说:“我们现在所在区域有疫情,劳烦您有空先算一下我之前拍书的费用,我把之前费用付给您,待疫情之后,麻烦您到付一下。”
对于订金问题,书友们也各抒己见。有书友建议:“设定一个期限,预订的书在通知之后,如果超过一个期限,比如两周不来取书,也不接受线上支付或者邮寄的形式,就默认其放弃了,那么这些预订的书可以重新拿出来流通。毕竟预订好的书不来取,既无法产生效益,又不能传递知识,还占用了朱老师的资金,而且又不明确说要还是不要,总不能一直这样下去吧!还不如再重新拿出来流通,或许能解决一部分的无谓积压呢。”也有书友建议:“预订规则:付全款,二周内取走,不方便来取的,发邮递包裹到家。二周后不来取的,预订图书重新上架销售。一位书友如果发生三次未取书现象,暂停一个月的购买资格。”
朱凤涛告诉记者,书店目前仍然不会要求书友付订金,因为这样做不够人性化。接下来,他只考虑对一部分书采取预付订金的方式。而采取直接先付款的方式主要包括这几类图书:一、古籍善本,有资料价值和学术价值的高价位书;二、书友委托书店销售(代销),采取直接先付款的方式,书友谁先付款谁先得。
/有书友支持书店准备捐书/
让人感动的是,一位书友在得知消息之后,为了表示自己个人对小朱书店的支持,在“春明书斋”(小朱书店的书友群)中表示:“我将在9月4日(小朱书店准备在9月4日举办第六届旧书节)向小朱书店捐赠经济管理专业类图书20本;同时,我还将赠送4本我撰写的《上海自由贸易港发展战略研究》一书。”记者查询发现,这位书友是上海市高校智库研究和管理中心的访问学者,长期从事自贸区研究,在业内有一定知名度。
朱凤涛说,感谢晨报这次帮了大忙,让书友们知道书店的真实经营情况。其实,晨报与小朱书店有缘。11年前,小朱书店位于地铁4号线塘桥站地下广场的一角,2011年11月,由于租约到期,地铁商场重新调整经营,书店面临关张窘境。经过晨报多位同仁的连续追踪报道,引起社会关注,最终浦东塘桥街道抛出了“橄榄枝”,在塘桥社区文化中心辟出黄金位置,使得这家当时上海最大的民营旧书店重获新生。
如今,当看到如此多的人开始关注小朱书店所面临的难题并给予行动支持时,我们也希望这家民营旧书店能尽快走出困境。加油,走过了12年风雨的小朱书店!加油,依然乐观的“小朱”师傅!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严峻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