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海洋装备动力依赖哪一类能源?这个国际高端论坛聚焦海洋装备发展

在绿色低碳背景下,未来海洋装备发展的关键在于动力能源转型。全球能源变革、我国双碳目标如何影响海洋装备发展?未来海洋装备动力主要依赖哪一类能源?

今天(8月26日),在沪举办的“海洋装备动力能源变革”国际工程科技战略高端论坛暨第二届海洋装备发展战略论坛上,来自中国工程院40多位院士、中国船舶集团以及国内50余家海洋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专家,通过线上线下针对海洋装备动力能源新趋势、新技术、新标准、新产业,以及海洋核动力能源、海洋氢能、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海洋绿色燃料与动力装备的研发应用、转型升级展开深入探讨。

杜祥琬院士在《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及路径的思考》报告中指出,我国要实现双碳目标,目前仍存在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综合效率偏低等问题。他提出了节约提效优先战略、能源安全战略、非化石能源替代战略、再电气化战略、资源循环利用战略、固碳战略、数字化战略和国际合作战略等八大战略,并提出要进一步建立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机制,建立健全减污降碳统筹融合战略和规划政策,完善碳交易制度,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黄震院士在《碳中和愿景下能源转型与船海动力能源变革》的报告中论述了碳中和愿景下能源转型的大趋势,并提出可再生燃料将与零碳电力形成二次能源脱碳的重要组合,将为船海动力低碳和零碳发展提供全新解决方案。报告还介绍了从绿电制取的可再生燃料氨、甲醇、二甲醚等在船海动力应用前景。

于俊崇院士分析了全球核动力和海洋核动力的技术发展和应用,对未来海洋核动力发展过程的战略、技术问题提供了深刻思考,他认为针对深海探索、深海采矿、深海钻探、深海装备维护和救援等,核能动力是最理想的能源。

严新平院士指出,内河航运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紧迫的绿色低碳转型压力。

中国船舶集团科技委常委李彦庆提出,当前全球船舶工业能源动力变革已从政策激辩、技术评估、产业准备进入到商业应用阶段。技术准备需要服从商业选择。产业竞争是集政策、技术、业态以及其它支持资源等综合能力的体现。中国造船业挑战与机遇并存,需要站在更高处找到由大做强的新路径。

本次论坛由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承办。

论坛还设立海洋绿色燃料与动力装备、海洋核动力能源、海洋与气候变化、海洋新能源与电力驱动、海洋装备产业链发展、海南省深海科技产业发展战略、双碳背景下船舶与海洋工程发展7个平行论坛,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丹麦、奥地利等7个国家的70余位高层次专家云集,围绕绿色低碳转型背景下海洋装备动力能源、船舶与海洋装备发展新技术等方面展开高水平的互动交流。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董川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