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林小店“求生记”:从传统糕点做回老本行,靠一个“鲜”字征服周边居民|撑小店

疫情对于街边小店来说,无疑是一场大考。它们面临着商铺租金、人工成本的双重压力,锐减的客流更是雪上加霜。一些小店就此关门,但更多的小店在苦苦挣扎、寻求自救。

上周,在经过田林路时,发现那家有近50款江南特色传统糕点的潘·宁波糕团竟在售卖蔬菜。十几平方米的店铺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蔬菜,糕点柜被挪到了一边,上面仅有十多种糕点,和小编疫情前看到的截然不同。时隔五个多月,它到底发生了什么?

小编到店时,正值阿姨爷叔买菜的高峰期。“阿姨,今天菜心卖得老好了,就剩这些了,全买走不?”“爷叔,好几天没来了,今天要买点什么?”“不能再便宜了,我这菜品如何,阿姨您也是知道的。”……老板娘一边熟稔地和顾客们对话,一边麻利地称菜、收钱。

趁着没有顾客的空档,小编与老板娘搭上话。“现在天气热,糕点不好卖,受到疫情的影响,买的人更少了。再不卖点菜,我天天倒贴房租。”老板娘解释道,这里房租一个月要两万六,再加上水电成本,每天算下来要一千左右的房租。卖菜以后,房租压力没了,有时还可以小赚一笔。

选择卖菜自救,是老板娘深思熟虑后的决定。“没想到自己又做回了老本行。”老板娘笑着说。原来,在开这家店之前,老板娘先是在南汇干了七年的农活,后来在宝静菜市场卖了八年的蔬菜,与南汇那里的农民算是熟识。店里的菜都是每天从南汇田里采摘出来的,再加上老板娘的丈夫开面包车一天运输两回,新鲜度得到了极大的保障,也受到了附近居民购买的喜爱。

由于是现采的原因,每日蔬菜的进价都是不同,店里的菜价也是跟着进价走。老板娘人很好,算好价钱后,会抹去零头,并在袋子里放上几根葱。

一位住在田林十三村的爷叔告诉小编:“这里的菜很新鲜,每隔一天来买一次。走过来十来分钟,会经过一些超市,但菜都没这好。自6月1号小区解封以来,我就在这买菜了。”说到最后,这位爷叔给老板娘夫妻俩竖起了大拇指。

还有家住两公里外,专门坐公交来买菜的老夫妻。“我们心里有杆秤,知道哪里的好、哪里的便宜,选择这里的理由很简单,我们夫妻俩都爱吃这里的菜,口感非常棒。”

对于未来的规划,老板娘坦言:“冬天,糕点种类比较多,也容易保存,在那之前,店内都会主卖蔬菜。在疫情反复冲击下,活下去太难了,但只要还有希望,我们都会撑下去。”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吴佳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