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第五个“中国医师节”,中宣部、国家卫生健康委最新公布的2022 年“最美医生”名单上,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眼科主任医师周行涛教授荣获2022年“最美医生”。
追“光”34年,周行涛成为了世界上“飞”得最快、技艺精湛的“最美”医生,带领团队用全飞秒激光手术17万台。“近视”已逐渐成为全球化的健康问题,在周行涛看来不仅要手术“越做越好”,更要能“越做越少”,“防”比“治”更重要。于是他全力推动医院、学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家庭组成近视防治康联体模式,打造线上线下全生命周期的眼健康防控网络。
在周行涛的心中,每一位患者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次的救治必是倾尽全力。他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医海行舟”上,一条条暖心的微信文章鼓励患者获得明亮视觉和明亮生活。“不管到哪里,我都要做个好医生。”周行涛教授希望一直做个追光者,“如果跟着光走,就不会生活在黑暗里。所以我最相信的一句话就是:这世上有光,便有一切。”
连续创造多项近视矫正“第一”,帮助近视患者获得美好人生
“7岁的孩子安静地看着我,大大的眼睛,闪着一点点拘束。他的右眼有1000度近视,左眼是950度近视联合100度散光,所幸他的双眼在戴上眼镜之后,都可以看到1.0。孩子的母亲很年轻,一遍又一遍追问我将来怎么办,孩子的父亲则默不作声,与半年前来初诊时一样,其神情中有无奈也有期盼。”
这是周行涛行医日记上记录的一个孩子,让周行涛印象深刻。
事实上,家长对于近视的焦虑,特别是对高度近视的焦虑不安,周行涛几乎每天都感受到,“我对这位孩子母亲有一份严肃的嘱咐,不要把与近视相关的负面情绪带到日常生活中,别让孩子从小生活在‘近视伤不起’的阴影里。”
另一位病人也让周行涛记忆犹新的。这位病人非常恳切希望周行涛能为她做近视手术,但是周行涛却犹豫了,“不是因为她是双眼高度近视,1600度近视和200度散光,不是克服不了的。因为她的双眸深藏忧郁,她几乎所有的话都反反复复,她说因为她的眼睛问题,她已经不再工作,这样下去她会失去所有,她失去生活的信心……”
一个忧郁症的人,面对高度近视的手术之后的潜在问题,万一加重或出现其他意外怎么办?周行涛与她反复沟通,他很想真正帮到她。最终周行涛为这位病人进行了手术,出乎意料的是眼睛的手术让她彻底摆脱了心灵的雾霾,重新工作并融入了社会,周行涛在复诊中发现,“她的大眼睛其实很明亮。”
不了解高度近视痛苦的人有时很难认识到,近视手术可超越医学层面。个别人因近视而自卑,以为自己看不清楚世界,就等于被全世界漠视和抛弃。职业理想、人生规划也有因高度近视而改变的现象。
“患者信任我,把眼睛交给我,我肩上更多是责任。而近视手术可带给患者心理、社会学上的康复,帮助高度近视患者获得积极向上的美好人生。”周行涛时常感慨,也因此不断突破。
在近视矫正手术领域,他开创了一系列的激光手术研究新方向,连续创造了多项“第一”:
国际率先开拓全飞秒连续撕镜技术及透镜移植研究,
首创圆锥角膜表面镜、层间镜联合角膜交联技术,
全国最早开展飞秒激光、LASEK/Epi-lasik准分子激光等临床与基础研究,带动飞秒技术与优化表层切削手术在国内的规范开展;
国内最早开展超高度近视人工晶体植入术并牵头建立技术规范与专家共识……
只有一个人能做的手术是没有生命力的,周行涛希望更多医生掌握它。为了让近视矫正技术造福更多近视人群,多年来,周行涛已“手把手”带教出国内外500多位眼科医生,使国内近视全飞秒手术从第1台发展到300多万台。
当前近视的治疗领域,眼科医生们尽心尽力用SMILE与ICL等最微创的近视手术做好,做精,做实。在高度近视的并发症防范上,医生们尽早筛治避免视力损害及失明的风险。
防比治更重要,寻找近视防控的金钥匙
而今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看近视的孩子越来越多,寻求激光手术摆脱近视手术的病人也越来越多。不过,近视问题逐年加重让周行涛心头越来越沉重,
“作为眼科专家,更希望看到的是近视手术的人越来越少。”
防治近视,防在前,防是当务之急。
当周行涛看到儿童和青少年的近视蹭蹭上升,特别是看到前年疫情后调查显示“儿童青少年近视又增加11%”,真的震惊到说不出话来。
预防近视、减缓近视、减少高度近视、管控近视并发症绝非一日之功。原本孩子们追逐远光的时间,早已被成倍的近用阅读或书写所挤占。在遍地开花的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时代,孩子们超强度、超时长的用眼惯性就像已脱缰的野马,怎么拉都拉不住。
怎样才能找到科学精准的方法?近防的钥匙在哪里?这是周行涛一直在思考的,也是这十多年来一直在“追光”的重点目标。
周行涛提出了现实的近视防控目标,
第一是减少学生近视发生,
第二是对于已发生的近视,通过医学防控手段控制近视度数,减少不可逆转的高度近视及其并发症。
他认为,
近视防控,从最基本加减乘除开始。
📒近防“加法”:
增加孩子们学生户外活动时间!每天校内校外各留至少一小时让孩子们到户外去,尽量把课外活动和体育活动安排到户外。既然是加法,当然多多益善,全面丰富的膳食、充分的睡眠,多参加乒乓球等有利于眼远近调节的活动。
📒近防“减法”,
就是减少近距离用眼的时间和强度,控制好电子教学时长。
📒近视防控或更需要“乘法”来倍增合力,
教育部、卫健委等建立联席会议机制,指导学校开展综合施策,各地积极开展学校–医院–家庭–社区–志愿者联动与专业攻略、示范区建设等。
📒何谓“除法”?
消除不合格的学习光环境的照明,改掉那些不良的用眼习惯,坐姿不端、近距离用眼超时长、……特别要消减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和熬夜!越小的孩子越要做好除法,包括学龄前的孩子!
为了做好近视防控的加减乘除,周行涛带领团队不断加码,创立“近视小飞侠”志愿服务项目,近5年来为沪上中小学生进行视力筛查共计40万人次;帮助10万余名家长提高指导学生科学用眼的能力。
同时,他带领团队建立眼科“近视医生志愿者为先导”的科普新模式,建立“学校–医院–社区+眼视光一体化”近视防控与科普体系。指导近视防控室外环境改造(如近防建筑、近防花园);建立屈光档案数据信息平台,促进自主眼健康管理,为家长提供智慧化科普与指导。
在周行涛带领下,未来医学领域的中坚力量也同样热心公益和科普,他们陆续成立了“锥光者”和“全飞之光”志愿服务项目,将近视防控知识和医学人文关怀传递给更多人。
保障全生命周期的视觉健康,在线下更在线上
保障每个人生命全周期的视觉健康,是周行涛的“理想王国”。无论是儿童和青少年的近视防控、成年人近视矫正,还是中老年人群的眼健康维护,特别是高度近视并发症的防治,这是贯穿全生命周期的眼健康服务工作,要早筛查、早干预,早发现、早治疗。
这样的全生命周期保驾护航在线下也在线上。
周行涛一直强调,
“在这样一个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里,我们要充分发展好互联网远程、智慧医疗等现代技术,让更多的医生联动起来,让健康事业惠及到更多的老百姓”。
作为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院长,周行涛带领医院以国家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为导向,以互联网分级诊疗为抓手,充分发挥“互联网分级诊疗”新势能,满足跨地域的医疗求助、医疗协作需求,将优质医疗资源精准下沉,带动长三角地区五官科医疗高质量发展,为进一步辐射长三角乃至全国地区、惠及更多患者而努力。
“我是从基层医生开始做起的。”从医三十多年,周行涛依然难忘当年在宁波镇海基层医院的那段做医生经历,那时病人对医生的真诚期待,而今并无二致。 “不管别人怎么看,不管头上的光环有多少,我还是我,一样的基层医生,一样的简单幸福。”
周行涛生活的哲学,谦卑而又感恩。
“人在疾病面前本身是无助的,通过医学获得帮助,才是医学真正的价值。我们现在做的是帮人渡河——病人要过一条河流,我正好做了个艄公,把病人安全捎过去。”
“摆渡是自然,摆渡人是辛苦的,沉默的,在风雨中有责任和爱。我今天在这里,第一就是做好本分。其实任何时候都是这样,在河流的两岸,人们的相遇常是在一条船上,不知是你在渡我,还是我在渡你。”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陈里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