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性一向神秘的《不眠之夜》上海版,经历了5个月的停演后“想开了”,决定在网络上公开大直播。
8月16日晚20:00,“两元看不眠之夜”的直播间被各路忠粉、新粉甚至路人挤爆,最终观看人数定格在近100万人次。继开辟了中国沉浸式演出先河之后,《不眠之夜》再次就沉浸式直播的实验性探索,将为中国演艺行业的数字化带来思考和借鉴。
云演艺或产生新赛道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中国演出行业遭受重创,各大演出方、剧场纷纷开始试水在线演艺。而历经2年,疫情防控常态化之后,线上演艺渐成趋势,剧院“云剧场”、朋友圈“云演唱会” 等纷纷涌现,逐渐改变人们的观演习惯。
今年,一场场云演唱会和云剧场更是频频“出圈”。从西城男孩、崔健、周杰伦到罗大佑的演唱会,一次次在朋友圈热力刷屏,周杰伦两场演唱会连映总观看量更是创造了在线观看人数的新纪录。而剧场方面,舞剧《醒·狮》今年7月再度破圈,“一元看直播”引发高位热搜和围观,也成为戏剧圈令人瞩目的现象级事件。
观众不仅日渐习惯在线观演,甚至越来越多的人还愿意为此买单。业界普遍认为,“云”方式为演出行业打开更广阔的空间,可能产生新的风口或趋势。为此,作为引领性企业的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决定拿出自己的顶级IP对赛道主动布局。
在文广演艺集团的众多内容IP中,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一直独领风骚。 疫情以来这两年,《不眠之夜》开展了各种线上尝试——在“天猫超级不眠夜”中尝试直播带货、通过“白日梦沙龙”系列和观众互动、还发行限量版数字票根藏品切入“元宇宙”赛道……但观众和业界最关心和好奇的还是,线上直播和沉浸式戏剧似乎是冲突的两件事情,如果实时直播这样一场戏剧,是否还会有线下版的浸入感和震撼感,抑或会化学反应出其他的独特体验?为此,8月16日,《不眠之夜》“TIME TO WAKE UP——我们想开了”开启了一场实验,象征性地收费2元,对沉浸式演艺的直播模式和付费直播进行试水。
定制版本引发近百万观众围观
众所周知,《不眠之夜》不同于一般戏剧,其多线剧情和沉浸式属性,令其一直以来都保持着浓郁的神秘感。如果把《不眠之夜》演出原样搬到网上,势必剧透当中的故事情节、瓦解剧场的氛围感。为此,《不眠之夜》上海制作团队和曾经打造了无数综艺爆款的幻维数码,围绕原本的故事线和角色设计一个全新番外故事,并借助5G高清和多视角实时传输技术为观众打造了另一种延续戏剧梦的定制版本。
直播间里,在10余位麦金侬卡司的带领下,观众作为闯入者和探索者,步入探寻上海最神秘的剧场。昏黄冗长的走廊,光怪陆离的彩色灯光,竹林里的双人舞,病床上的挣扎……很快,观众就入戏原剧的几个支线,配以剧场所没有的画外旁白,他们或重温了部分演出片段和场景,或解锁了之前尚留悬念的剧情,或探秘了没有到访过的秘密房间……对于整个体验过程,忠粉们表示“比想象中的惊喜太多”,新人们也认为“和想象中的直播不一样”。当中,摄影师主视角沉浸式的镜头被一致点赞,很多人甚至提出要给背后的幻维数码团队“加鸡腿”——“电影般的运镜,每个切换都如此自然”、“今天的摄影太厉害,一镜到底保证了清晰度,比眼睛还会抓重点”。
实时直播,屏幕两隔,热度居高不下。120多分钟里,有讲解、有福利、有抽奖……抖音和视频号双平台的直播冲上了实时热搜榜,引来近100万人次观众参与围观。而和沉浸式剧场不同,这场直播的强社交属性也更为凸显,观众纷纷通过弹幕发表观点,实时评论,通过点赞、刷表情、打赏表达自己的喜好。
根据不完全统计,当天云喝彩次数达36.2万,近3000名观众给以热情打赏,最高的打赏额达7000多元。主创设计的购票折扣红包在直播过程中陆续发放,也引发了观众的刷屏式“争抢”,共吸引近万名观众参与。而开播一小时后,《不眠之夜》官方小程序显示访问量超过14万人次,服务器一度因观众兑奖购票而被挤爆,这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线上直播对线下演出的赋能。
不断摸索线上演艺产业模型
实时+直播+沉浸式+付费,这场实验性直播又一次带动了各方对在线演艺的关注和议论。线上线下双演模式如何保证各自的独特性?在线直播的门票收费和打赏模式能否走通?线上直播对线下演出是赋能还是消解?《不眠之夜》提供了一个经过验证的案例。
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总裁马晨骋谈到,在上海布局发展“元宇宙”新赛道,打造上海国际数字之都建设的大背景下,SMG以及整个演艺行业都面临5G数字转型。内容和数字界面怎样磨合碰撞,新的可持续商业模式怎样搭建?这都需要不断尝试和摸索。和线下剧场相比,《不眠之夜》的这场直播直面的观众呈几何级增长,当中获得了很多关于观众观剧习惯及喜好的信息和数据。今后,《不眠之夜》将持续试水沉浸式的演艺直播模式,这些都将为后续探索提供参考支撑。
经过多年拓展,文广演艺集团已经形成了众多舞台IP矩阵,包括多媒体梦幻剧《时空之旅》、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舞台剧《繁花》、话剧《深渊》等等。接下来,演艺集团将围绕这些超级IP,利用前端数字技术对演出形态做新尝试,比如试水线上线下的双演模式、比如创作之初围绕线上直播产业端进行设计,然后通过不断摸索找出多方共赢的产业模型。
“未来,线上演艺很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独立业态。上海建设亚洲演艺之都,线上演艺也将会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将是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和红色文化传递到全国乃至世界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邱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