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未来有更多中国“智造”创新药,从临港走向世界 ——访上海君实生物首席运营官冯辉

【编者按】

2019年8月20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挂牌成立。今年,临港新片区即将迎来成立三周年。三年时光,这片土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初描绘的蓝图,正在飞速地实现。

而这一切,离不开在这片土地上奉献智慧、挥洒激情的人们。与临港共同成长,是临港的幸事,也是所有临港人的幸事。

临港新片区揭牌三周年之际,我们采访了30位临港人,记录下他们与临港共同成长,描摹辉煌的故事。

在上海君实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冯辉的记忆里,临港新片区最初只是以一幅蓝图的形式进入自己头脑的。这些年来,他见证了蓝图成为现实的整个过程。事实上,他不仅是临港发展的见证者,也是一名亲历者。

君实生物初创于2012年年底,经过4年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考虑到产品线日益丰富且推进迅速,需要更大规模的产能支持,当时冯辉和他的同事们来到临港考察,为第二个生产基地选址。“2016年的时候,临港很多地方还是荒地,工作人员为我们介绍了园区的美好蓝图,指给我们看未来哪里会建优质厂房,哪里会造配套住宅,大家都听得心潮澎湃。”他们当时脚下站过的土地,如今已成为公司的厂房。

这些年中,临港新片区也见证了冯辉个人的转型和成长,见证了他从一名科学家转变为一名管理者的过程。在带领公司成长的过程中,他逐渐体会到科学和管理间的相辅相成。“我作为科学家的敏锐和前瞻性思维,持续学习的能力,都在为公司的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洞见,帮助公司把握好未来的方向,获得更好的成长。”

一个能实现3万升产能的生产基地

10年前,在张江药谷大厦一间不到300平米的实验室,成立了这家日后的上市公司。上海研发中心员工最初不到10人,冯辉记得,“进门后两个隔间,小隔间作办公室用,堪堪能放下2排共6张办公桌;大隔间是实验室,可满足日常实验需求。”

随着公司逐渐壮大,场地扩张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2014年,君实生物的第一个生产基地在苏州吴江动工。当时,包括后来的核心产品、中国第一个国产抗PD-1单抗特瑞普利单抗在内的在研产品都未进入临床。创新药研发向来以高投入、高风险著称,以美国为例,新药研发平均需要耗时10年、耗资10亿美元,成功率不足10%。在这样的背景下作出建设生产基地的决定无疑是冒险的,但正是这个决定让他们踏出了建立起全产业链运营模式的关键一步。

此后2年间,随着多款药物研发获批,吴江基地当时3千升的产能已无法满足未来生产需求。临港在此时向他们发出真诚的邀请,经过实地考察后,君实生物选定这片更富发展潜力的土地,规划建设一个能实现3万升产能的生产基地。

数年后回望,让冯辉感慨的是,“当初园区给出的承诺,都言出必行了。” 

临港产城配套的规划极具前瞻性

2017年,君实生物的临港生产基地奠基。基地占地80亩,总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严格按照国际药品生产质量管理(cGMP)进行建造。2019年8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正式挂牌,基地所在的临港奉贤园区被划入新片区先行区域,得以享受生物医药行业的诸多政策红利。这里,就是后来业内赫赫有名的“生命蓝湾”。

冯辉回忆,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各级政府在土地供应、建交规划、环境评价、重大项目立项、人才计划等多层次多维度都给予了大力扶持和帮助。基地建成后,员工们也享受到了人才公寓(公租房)补贴、应届生实习补贴、人才“居转户”年限缩短、引进人才直接落户,非户籍购房等政策。对于从国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还有一系列国内高端创新创业人才激励计划。

冯辉感慨,“临港的规划极具前瞻性,从一开始就设计了与人才需求相契合的产城配套,从交通等基础设施到住房、医疗、教育、商务配套均有系统性规划,目前已具一定规模。”

这期间,特瑞普利单抗也实现了“从零到一”,从实验室到临床再到患者手中仅用了不到6年。它的问世具有划时代意义,著名的《Nature Medicine》杂志创刊26年以来首次将中国创新药物的研发成果登上了封面。

截至目前,特瑞普利单抗已在中国获批5项适应症(涉及黑色素瘤、鼻咽癌、尿路上皮癌、食管癌治疗),在全球开展了覆盖超过15个适应症的30多项由公司发起的临床研究。

而特瑞普利单抗的商业化产品,正是由临港生产基地参与生产的。

3年来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临港支持

3年来,君实生物也在临港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2019年底,君实生物上海临港生产基地收到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签发的《药品生产许可证》。冯辉说,“作为首批入驻的生物医药企业之一,我们能够获得临港新片区重点发展生物制药产业的‘第一张证’,离不开园区及各级地方政府的政策和服务支持。”

2020年新冠疫情中,君实生物参与了抗疫药物埃特司韦单抗(JS016)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临港生产基地支持了JS016项目的临床试验样品在全球临床试验范围内的供药和原液供应。该药物已于2021年获得超过15个国家和地区的使用授权,用于COVID-19的治疗和暴露后预防,是中国最早参与全球抗疫的中和抗体药物。

今年5月,临港生产基地顺利通过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符合性检查并取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签发的批件,可为公司相关产品提供商业化产能。“我们的临港生产基地从设计到建设,都旨在打造出生物制药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制造标杆。”冯辉介绍,“我们在这里实现了全面数字化,将生产自动化、管理数字化运行到实际生产中,从源头上保障用药安全,与国内外合规以及质量标准体系全面接轨。”

目前,临港生产基地正承担着公司多款商业化和临床阶段产品的大规模生产,累计涉及的药物品种达到10余种。“作为医药人,我们的初心很简单,就是用自己的专业能力,为患者提供效果更好、花费更优的治疗选择。”

后记

冯辉说,君实生物是生逢其时。

“中国医药行业和资本市场在过去10年间认识到了创新药的价值,药政改革和新药审批审评的加速为创新药企提供了茁壮成长的土壤,奠定了君实生物快速成长的基础。”同时,临港的支持政策全方位覆盖了土地、人才、税收、贸易等,对于产城融合模式的规划也为生活配套提供了保障,让海内外人才得以在这里安心工作生活,为企业长足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空间。

这样一片热土,让他坚信公司“立足中国,布局全球”的国际化战略一定能早日实现。“公司目前开发的50多个创新药产品线,几乎半数以上都是全球同步开发。未来我们将继续依托君实生物在中、美的研发中心,推进这些项目的国内外研发,尽早实现商业化落地。”

在诸多政策红利的叠加下,临港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生物医药企业落户,营造出一个富有活力的产业发展生态圈。“我们期待君实生物在临港规模化生产的药品,能够从这里走向世界,为全球患者提供更可及、可负担的高质量治疗选择。我们也期待未来有更多中国‘智造’的创新药,从临港走向世界,造福全球患者。”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沈坤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