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9年8月20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挂牌成立。今年,临港新片区即将迎来成立三周年。三年时光,这片土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初描绘的蓝图,正在飞速地实现。
而这一切,离不开在这片土地上奉献智慧、挥洒激情的人们。与临港共同成长,是临港的幸事,也是所有临港人的幸事。
临港新片区揭牌三周年之际,我们采访了30位临港人,记录下他们与临港共同成长,描摹辉煌的故事。
临港这片海,是储年生心里最重要的海。
他的工作地点就在海边。站在沧海路上的办公室窗口,对着一望无际的宽广蔚蓝,这位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总是心潮起伏。
储年生说,自己的使命,是向海而生,向海图强。他是上海外高桥造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技术部、配套部部长,为临港“大国重器”船舶的建设倾注心血。伴着这片海,他先后主持了2.1万箱集装箱船、11.4万吨原油轮和20.9万吨双燃料散货船的船舶上层建筑生产设计和现场配建,带领团队取得众多创新成果。
得知自己荣获2021年度临港英才奖,他做了一个决定:这笔奖金,将主要用于鼓励青年创新。“临港给了我很多,作为一名新临港人,我也要回馈临港,为新片区的未来,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做“新临港人”,感受这片海的包容
人们来到一座城市,辛勤打拼,总会希望尽早融入这座城。储年生也不例外。
2012年,已有多年船厂工作经验的储年生从外省来到中国船舶集团旗下的上海外高桥造船造船有限公司本部。一年后,他又来到临港,入职外高桥造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大都会光彩夺目,要融入是否很难?在临港,储年生的感受是,一切仿佛水到渠成。“临港的海很宽阔,临港这片土地也很包容。”清新的空气,葱郁的环境,有序的格局,实惠的房价,美好的前景,样样都在吸引储年生。“家人跟随我来到上海,我也在临港买房安家。孩子在临港完成了小学、初中及高中的学习。我是新临港人,我孩子是‘临港二代’,已经适应得很好了。”储年生流露出满足。
他注意到,新片区为了吸引人才,出台了大量鼓励企业创新的财税、资金支持、人才落户、奖励等政策。“本人及公司收益匪浅,如疫情期间组织员工技术培训,并给予补贴;发布国家及行业标准的奖励;录用片区内员工给予稳岗补贴,大学生每人1000元、工人每人500元,退役军人3000元;片区内企业合作的合同奖励,在一定程度促进了新片区内企业进一步融合,优势互补,有助形成了新片区内供应链良好生态,公司也获得了不错的收益。”
仅以储年生所带团队为例,团队中的大学生绝大部分都享受临港政策落户上海,有3位同事还享受了双限房。面对人才,临港张开了宽大的怀抱。
在临港,融入海洋工程行业“朋友圈”
在新片区,储年生认识了很多朋友,有周边企业的技术和供应链同行,有集团内其他成员单位,还有海事大学的教授。“大家工作之余经常交流行业动向,技术创新经验等等。”作为一名技术型人才,他喜欢这样的氛围。
善于观察、交流的他,带着团队,融入了临港构建的海洋工程行业“朋友圈”。“临港这边,和我们集团、我们行业相关的企业还是蛮多的。比如从事船舶主机生产研发的中船三井、研究先进船舶装备的中船工艺研究所、搞发动机的瓦锡兰,大家交流合作一直比较多,已经形成了造船行业相关的良好生态。”
“海洋工程领域有一个中国深远海海洋工程装备技术产业联盟,他们有一个注册在临港的公司,叫上海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成员单位蛮多的,知名的有中国造船、中海油、招商集团等等。”储年生介绍,他参研的一个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项目,就是同为新片区企业海工联盟牵头的,名叫《基于海工行业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的供应链协同管理系统研发》。
“临港这几年发展很快,从我们刚来时到现在,一些机构、企业的规模、量级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这是储年生的感受,“我们跟上海海事大学的合作也很多,现在正在和这所高校合作,准备申报关于箱船货物系统数字化建造技术研发的科研项目。”
优秀的临港人应该勇闯新路
临港是一片永于创新的热土。要做一个优秀的临港人,自然要走勇闯新路的勇气。
储年生刚到临港时,在公司新成立的设计所担任所长,组建设计团队,深耕船舶上层建筑的完整性设计建造。船舶上层建筑是船舶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船员生活和驾驶操控的地方,有人称之为“甲板上的五星级酒店”。它的完整性建造,对缩短船舶建造周期和提升造船效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船舶上层建筑的标准体系,就是储年生带领团队编制设计的。2020年,《上层建筑中间产品设计建造完整性指导文件》通过集团专家组评审,作为三大先进制造工艺技术之一在集团推广。依着这套标准,公司上层建筑产品建造周期从120天缩短到90天,创造了“临港速度”;建造完整性从原来的85%提高到98%,建造成本下降20%,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储年生和团队向临港交出了这样一份成绩单:他们形成了一项国家标准、一项团体标准,一份指导书,8项发明专利和17个实用新型专利,培养了约80人规模的设计、建造及管理的优秀团队。获得了新片区科研课题、上海市标准化试点项目、集团科技进步奖和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
然而,2017年底,公司让储年生研究新的领域——造船精益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是造船技术的重要配套,在上海市临港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的支持下,储年生交出了报告《21000超大型集装箱船上建的研制与高效激光-MIG复合焊的应用》。“项目的研究成果既能提升生产效益和产品的美观度,又能大幅减少焊接变形,降低生产成本,对造船技术的发展和精益水平的提升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全面提升造船智能化制造水平。”
还有一个获得临港资金支持的高新产业和科技创新专项项目,名为《大型邮轮功能模块数字化建造技术研发》,为促进公司数字化造船水平的全面提升做了铺垫。
成长为专家型管理者,不负临港厚望
一个优秀的临港人,还需要什么样的素质?
储年生相信,坚持“学习、总结、分享、提高”总没错。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在团队中进行分享,就能实现团队共同提高。
在研究造船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储年生发现,并没有系统性的理论指导。“既然没有前人栽树可以乘凉,那就自己种下一棵树。”他对自己说。
储年生是中专毕业,还当过四年工人。“过去能上中专的都是学霸,没想到后来大学生比比皆是,高学历人才越来越多。”起点上,储年生并不占优势,那他能否通过二十年如一日的学习,成长为一名专家型管理者,不负临港寄予的厚望?
2021年4月,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学术出版机构之一——施普林格,在自然子刊《应用科学》上刊发了储年生的总结论文《造船精益供应链管理系统化推进途径》。而由他撰写的另一篇论文,发表于美国项目管理协会Knowledge Shelf,评分高达4.65,相关管理创新成果获集团及上海船舶工业协会二等奖。他还有一篇论文,今年4月发表于Science Research。
“高大上”的科研期刊,频频出现储年生的名字,也让临港站在了造船供应链管理研究的鳌头。 从设计型专家到管理型专家,储年生衷心感谢临港赋予的自由涵泳之海。向海而生,向海图强,储年生做到了。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何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