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重启公测,上图东馆“撩开面纱”-这里,是市民的“书房、客厅、工作室”……

晨报记者 徐颖

备受期待的上海图书馆东馆昨天重启公测,开馆的脚步更近了!上图东馆位于浦东新区迎春路、合欢路、锦绣路与世纪大道围合的成片树林中,这是一座乳白色、状如璞玉的建筑。

得知公测开启,一大早,就有不少读者赶来,先睹为快。家住北蔡的市民王先生,平时就爱逛图书馆,他第一时间就在网上预约了。“媒体上说,上图东馆是国内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我很好奇,想知道它究竟是怎样的。”坐在三楼阅读广场的座位上,他一边翻阅着图书,一边赞叹,“这里环境真好。”王先生说,他理想中的图书馆就是这样,不仅能看书借书,还可以参加活动,观赏展览,是一个多功能的文化空间。

在这里,你可以与书对话,与艺术作品对话,还能与墙上的名人学者来一场时空对话。这里,是上海市民的“书房、客厅、工作室”。

亮点1

单体建筑面积国内最大

上图东馆总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高度50米,地上7层,地下2层,完全开放后给读者的使用面积可达80%,为国内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图书馆开放后可提供座位近6000个,满足每年200余场讲座、上千场各类学术活动的文化需求,读者年接待量可达400万人次。

此次开放公测的区域为一楼少儿区、无障碍阅览室,二楼报刊阅览区,三楼阅读广场,四楼法律馆、全球城市馆、地方文献馆、家谱馆、手稿馆,五楼设计馆、前沿科技馆、健康生活馆、表演艺术馆、音乐馆、美术馆;七楼精品馆将于8月23日至27日开放。

从上海图书馆东馆3楼阅读广场的南边庭看出去,有一片树林,经过测算,高度差不多与树冠齐平,身处三楼阅读广场就像在树冠上眺望一样,所以上图东馆3楼又被称为“漂浮在树冠上的玉石”。阅读广场是一片阅读开阔地,它的一边是一整墙斜切造型的立面大窗,每块玻璃有6个平方米,斜切的造型让夏天较高度角的太阳光不易照入,到了冬天又能容纳较低度角的和煦阳光。

准备考研的王小姐,一大早就来了,她静静地坐在三楼阅读广场,面前是厚厚的书和复习资料。她说,特别想在都市里寻找一片安静读书的地方,上图东馆的环境太好了,给了她很多惊喜。

现场还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的。一位家长给孩子早早地预约了座位,她说,这里是暑假里孩子的最好去处。一位六年级小读者表示,在这里比在家里更想看书了。

亮点2

智慧图书馆便捷又贴心

上海图书馆东馆里的“馆员”服务机器人,成了引人瞩目的“明星”,只见它们穿梭在馆里,为读者提供图书借阅、图书查询、讲解、推荐、室内导航、智能对话、巡逻广播等服务。不少小读者好奇地与机器人对话,让它导航,还有读者通过它借还图书,十分方便。新一代智能物流分拣系统,提供多本及单本书的自助归还和自动分拣服务,可实现快速归架并支持24小时全天候流通服务。

上海图书馆东馆的定位为新一代的智慧复合型图书馆。这里既包括建筑管理的智慧化,也包括服务和后台业务流程的智慧化。除了为部分有需求的群体保留一定的现场空间之外,在上图东馆,可借阅的图书、可使用的座位、可参与的活动与可利用的空间,都能实现预约。这既是疫情防控常态化战略之下的积极应变,更是图书馆服务体验和效率的一大提升。

公测期间,读者可以通过全新的预约系统预约参观、借阅,预约座位、活动、展览展示、视听体验等。这套全预约制的图书馆服务系统,在国内图书馆业界尚属首创。它既保证了便利性与公平性,也促进了个性化服务。

上图东馆的智能书架,也为读者提供着便捷的服务。在智能书架侧面的检索屏幕上,你只需输入书名,就能快速导航到具体书架和层架,解决了读者找书难的“痛点”。

亮点3

“大阅读”体验形式多样

全新亮相的上图东馆,带来了“大阅读”的体验。

在七楼阅读广场,公测期间,每天都有至少一场阅读活动。包括《平如美棠》《偶像失格》《我本芬芳》等共读会、《我们身边的野花图鉴》新书分享会,观影会和音疗体验等。读者还能与“如何让机器人写诗”“世界的阅读者:阅读迷宫”“筑·一座图书馆的诞生”等展览相遇。

报告厅、阅剧场开设视听体验活动,每日有馆员带领的两场热门路线参观导览。

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表示:“当代城市中,图书馆作为场所、空间的价值,越来越被读者需要。”全媒体、大数据带来阅读新时代,看展览、听讲座乃至音乐、艺术、科技体验都是“大阅读”的表现形式,“通过阅读普及文化、科学、艺术、历史,反过来,文化、科学、艺术等体验可以更好地推广阅读。通过策展型的阅读服务,读者进入上图东馆本身就是一种‘阅读’。”

亮点4

艺术之美无处不在

在上图东馆,艺术之美无处不在。

在南门外,率先映入眼帘的是艺术家谷文达的作品《高山仰止》,艺术家取山东省内五亿四千万年前海底石床风化而成的石灰岩成作。文明是“高山”,来者是“仰止”;一开一合,承先启后。

进入一楼中庭,地面上是一件水磨石的艺术作品。这是上海艺术家申凡的作品《往来春秋》,作品以老旧报纸等为素材,用黑白二色抽象演示文字,仅留下标点符号——标点是阅读的暂停之处,也是思维的留白之处,更是文字的韵律标识。

走在这样一个充满书籍和文字的美好空间,如同领略一曲无声的乐章。

三楼中庭,是马兴文的大型雕塑作品《陪伴》。雕塑主体呈水滴状,其底座为一块将被滴穿之石,水滴在石面上激荡出一圈圈涟漪,主体银色水滴代表知识,金色的小水滴代表书本。水是生命的源泉,书是知识的源泉,读书使得心灵得到启迪,书陪伴你我成长。

三楼南边庭的徐冰作品《鸟飞了》也是十分震撼。作品由816个不同字体的“英文方块字”书写的“鸟”字所构成,“英文方块字”是艺术家徐冰独创的一种形似中文实为英文的新的书写形式。书页中的文字,取自于字典中对“鸟”字的解释,以这篇文字为起点,“鸟”逐渐腾空飞起,从印刷体向楷书、隶书、小篆一路演变,最后追溯到远古象形文字的“鸟”,成群飞向窗外,寓意着通过图书馆阅读、学习,打破思维的框架,没有极限。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徐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