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运生的历程”学术论坛于8月7日在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举办。“袁运生的历程”是龙美术馆目前正在展出的袁运生先生迄今为止最大规模回顾展,共分9个篇章,200多件展品,创作年代从1950年代至今,长达70年之久。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在“袁运生的历程”展览开幕式上致辞
袁运生《泼水节——生命的赞歌》 1979年 原作为北京首都机场壁画
袁运生《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局部
在中国近50年的历史中,没有哪件作品像袁运生为首都机场所作的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那样,引起巨大的社会轰动,印证了美术史作为历史的一部分,能成为现实发展的晴雨表,预示了一个伟大变革的来临。
展览由《泼水节——生命的赞歌》这段往事开始,讲述袁运生如何在个体生命、西方艺术和中国传统中获取灵感和力量,为中国壁画艺术的复兴,创造了一个环绕艺术与民族的神话。
展览现场
从1950年代开始,袁运生受现代主义的启发,试图摆脱苏派绘画的影响。1978年,他赴云南写生,以传统白描手法,描绘傣族人民风情生活,他将“地域性”和“现代性”第一次结合,仿佛毕加索与非洲、高更与热带、梵高与浮世绘的碰撞。之后的首都机场壁画,成为他歌颂生命与自由的宣言。
袁运生《心曲之一》布面油画 1980年
袁运生《无字碑》纸本水墨 1991—2015年
袁运生 瓷盘 1980—1982年
袁运生《云南风景二》 纸本钢笔 1978年
袁运生《云南白描人物之一》 纸本水墨 1978年
1981年,袁运生数月西行,立志重拾敦煌与传统,写下凝结多年心声的《魂兮归来——西北之行感怀》。至此,袁运生接续了其恩师董希文“一笔负千年重任”和“油画民族化”的道路。
1982年,袁运生远赴美国,试图在古典和当代、西方和东方的对立关系中,寻求一条中间路线。
展览现场
1996年,袁运生归国,带回了广阔的现代艺术背景,创建了中国传统造型研究中心,雄心壮志地建立属于这个时代的价值体系和文艺复兴之路。
“重返敦煌和自画像”是整场展览的结尾,也是解读袁运生艺术观和世界观的两把密钥,它接续了袁运生艺术历程中的两条线索,一是从对传统白描的喜爱,文化身份的自觉,到对本土艺术的回归和重建;二是其个人艺术生涯,一部从生命自觉到解放,几经波折,充满个人英雄色彩的故事。
袁运生《夫子琴思》 壁画 2005年 现藏于香港城市大学
袁运生《万户飞天》 壁画 2005年 现藏于香港城市大学
袁运生《自画像》 布面油画 1975年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在《袁运生的历程》展览开幕式上表示,袁运生的艺术人生与中国社会从改革开放到跨越世纪的时代变迁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的艺术探索与当代中国美术面临的文化语境有着互文的关系,由此构成了他的艺术极为丰富的图景。看到他的画,我总会想起鲁迅说过的猛士或尼采说过的“瞧这个人”,这是无畏的、坦诚的、真实的、单纯的人,但他笔下的世间万象、芸芸众生,又展现出风起云涌、深厚博大乃至奇诡神秘的混沌气象,交织着内心的自我搏斗和艰苦的精神求索,由此构成强烈的视觉强力与文化强力。
艺术家简介:
袁运生,1937年4月生于江苏省南通市,196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董希文工作室,1962年至1980年分配至吉林省长春市工人文化宫工作,1979年创作首都机场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1980年调至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工作,1982年至1996年,赴美讲学并客居纽约,1996年至今在中央美术学院工作,曾任油画系第四工作室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委会副主任。现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古代造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重大课题“重建中国美术教育体系”责任人。
展览名称:袁运生的历程
艺术家:袁运生
策展人:崔灿灿
展期:2022.7.5-2022.10.16
地址:龙美术馆(西岸馆)第一展厅,上海徐汇区龙腾大道3398号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詹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