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何雅君 晨报首席记者 牛强
城市快速发展,一定得离自然越来越远吗?郭陶然的答案是“不”。他在闵行郊区租下了17000平米的“城市荒野”,带领16人的团队进行生态修复,希望能让人们看到上海“原来的样子”。
郭陶然租下的“荒野”位于闵行浦江郊野公园西扩区。打开朴素的竹门,满目绿意的“荒野”跃然眼前。郭陶然给它起了名字,叫“城市荒野”乡土生态科普示范基地。和都市森林里修剪整齐的绿化、布置错落的花丛不同,“城市荒野”看起来未经任何修饰,草、树、蛙、鸟……都是原生态的模样。“看久了精心打理的小区花坛、公园绿地、城市林荫道,孩子们会以为,大自然天生规整。其实不然。我想让来这里的人们都能看到自然界最真实的样子,感受乐趣。”郭陶然说。
在浦江郊野公园的“城市荒野”,他们根据上海的植被类型,将基地分成常绿树种区、落叶树种区、常绿/落叶树种混交区、灌木区、草地、小溪与水生植物区、乡土蝶类招引区等七个区域。不仅植物找到了适应生长需求的环境,动物也得到了善待。
为了在不同时间给“荒野”引入不同的乡土植物,团队还要遍访全国。“我们尽量在上海找,有些找不到的,我们就到周边城市找,尽可能在华东地区,特别是长三角一带。”郭陶然说,他们在婺源找到了野慈姑,在青浦找到了水蕨,在昆山找到了荸荠属的植物,将它们带回上海扎根。
如今,“荒野”里生长着300多种乡土植物,不同的区域还做了水系的贯通。“第一年,我们用水泵抽了河道里的水,开挖了一条小溪,到中间变成一个池塘,然后再流到河道。担心外界水质不好,第二年,我们做了内部的水循环,水不够的话再从外河补水。”郭陶然解释其中用意,“上海以前是一个湿地城市,但是现在看不到溪流了。很多物种只能在小溪里生存,所以要通过溪流的营造,做一个小微湿地的示范。”
在这里,郭陶然带着团队不断引种、监测,探寻大自然的答案。“比如,人工鸟巢能不能吸引到鸟?很多地方放了这种鸟巢,鸟都不来,是因为栖息地条件不好,还是巢不够实用?”郭陶然告诉记者,在他投放的20多个鸟巢里,桶状鸟巢基本没被光临,方形的鸟巢吸引到一些鸟,包括远东山雀、鹊鸲……“我们记录了没有鸟的巢的朝向、高度、位置,换了位置继续测试,可能要通过几年的数据收集才能判断它和哪些因素有关,更期待比较稀有的鸟种能够回来,比如猫头鹰。”
“荒野”巧妙设计了一条闭环路径,让人不知不觉中兜完七大区域,回到原点。而郭陶然的“城市荒野工作室”就在附近。“城市荒野工作室”成立于2013年,是郭陶然和好友魏羚峰一起创立的,聚集了一群拥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伙伴:复旦植物学博士“蛙哥”,华东师大动物学硕士“金花哥哥”,海归遗传学博士毛毛……然而,大都市里的生态修复之路,比想象中要难。事实上,经营的压力与无法找到参照物的迷茫一直困扰着他们,但郭陶然和团队有信心坚持。随着城市治理理念的不断成熟,如今的生态修复已不是一个新鲜词,按照规划,“十四五”期间,上海将以“生态之城”建设目标为引领,着力构建“公园城市”“森林城市”“湿地城市”,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绿色环境需要。
“希望有一天,可以告诉全世界,在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里,也可以做好生态修复。”令人羡慕的是,肩负使命的郭陶然,不仅保持着将爱好变成工作的“纯真感”,也享受着生活在“桃花源”般乡间小院的快乐,时不时种点菜,看看萤火虫。理想与现实,在他的生命中达成了巧妙的平衡。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何雅君/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