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桃浦镇圣都汇“第二梯队”,创新社区治理新活力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上海正在逐步恢复往日的平稳与有序,在此次战“疫”中,普陀区桃浦镇圣都汇居民区在党建引领下,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三架马车”形成抗疫合力,更有以社区报到党员为主体、多元参与的“第二梯队”志愿者们挺身而出,在圣都汇居民区党总支的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下,围绕居民实际需求,在核酸检测、物资配送、应急保障、就医配药等工作中发光发热。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第二梯队”的加入为社区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

打造年轻化社区队伍

年轻化是圣都汇“第二梯队”探索的方向,也让许多愿意付出的年轻人走进社区,运用他们的专业特长、经验和资源优势,为小区治理提供智慧,为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与创新提供新思路。

普陀区桃浦镇圣都汇居民区有1333户、共计3500人,人口密度较大,防疫工作压力也大。闭环管理期间,圣都汇以疫情防控党员志愿者临时党支部为主体,报到党员、团购团长、社区达人、“两代表一委员”等纷纷加入抗疫“战队”,他们多是年龄在18至50岁的中青年。在党建引领下,圣都汇带领这群年轻的“第二梯队”有条不紊地应对疫情,保障了居民群众安全稳定的生活秩序,也为日后社区治理能力的提升开拓了新的思路。

“‘第二梯度’建设是一次创新,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从机制建设到人员配备,都需要多方听取意见,不断优化,从而真正实现服务功能提升。以微信群接龙报名的形式,人员从最初的60人发展到300人,再精简到127人,如今我们的队伍由国企职工、个体经营户和自由职业者组成,他们都是我们社区的中坚力量和骨干!”普陀区桃浦镇圣都汇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俞浩泉说。

疫情防控中的“突击队”

疫情防控期间,“第二梯队”的年轻党员志愿者们发挥各自特长,如在简化垃圾清运过程、快递配送流程、平价菜品购买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对于他们提出的好的想法和建议,居委会都会积极采纳。“年轻代表着无限可能与创意,这样的力量为社区治理工作注入了更多的热情和活力。”俞浩泉如是说。

作为疫情期间党员志愿者临时党支部书记和“第二梯队”队长的方晨琦,每天都会来到居委,协助居民区开展志愿者召集、核酸检测、消杀等工作培训与安排,积极调动每一位志愿者的积极性,同时在物资购买、运送等工作上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当有小区居民出现疑问时,他也会第一时间上前,耐心听取居民反馈,全力安抚居民情绪。“他是一位非常靠谱且值得信赖的伙伴!”当说起方晨琦,居委会工作人员纷纷夸赞。

不仅如此,当面对小区物资短缺的情况时,“第二梯队”的志愿者们纷纷出资出力,共为小区募捐了500件大白防护服,两部雾化消杀器,两吨酒精、1000双手套以及300双鞋套。

社区治理中的“主心骨”

如今,随着上海疫情防控工作常态化开展,普陀区桃浦镇圣都汇“第二梯队”的成员们都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梯队如何从“战时”向“平时”过渡,成员们如何进一步为社区发光发热成了重中之重。

普陀区桃浦镇圣都汇居民区党总支积极落实“双楼长”机制模式,推动“常规楼组长+在职党员线上楼长”双楼长全覆盖。目前,圣都汇46个楼组都已建立微信群,其中已有38个楼组实现双楼长全覆盖,剩下的几个楼组因楼内在职年轻人较少,由周边楼组内的青年党员或青年志愿者兼任。他们主要在线上协助原楼组长发布信息、征询意见等,充分发挥年轻人的资源优势,开展灵活的资源力量对接,为社区治理精准赋能。

普陀区桃浦镇圣都汇居民区党总支积极做好线下志愿服务的组织工作,形成线下报到党员岗位清单,优化志愿服务分配、认领机制,组建社区宣传、社区管理、特殊关爱等服务项目,建立报到党员“每年一件为民实事” 任务清单。

“两个月来‘第二梯队’成员与居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有了信任感,这对未来社区自治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俞浩泉表示。随着疫情防控工作常态化,很多居民自治项目也将逐步开启,小区一些微信群和项目平台都已成为“第二梯队”发光发热的平台,在这里他们可以与居民进行更多的交流,了解居民的“急难愁”,更成为了发声者,让居民区治理工作能够更好、更快地落实与推进。

“社区治理工作是需要延续的,而年轻化是这种延续的体现,他们不仅是社区治理的中坚力量,更是有着蓬勃的朝气和强大的能量。”俞浩泉说。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桃浦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