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于6月28日(周二)15:00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
Q第九版防控方案对风险人员的隔离管理期限和方式有什么优化和调整?这种优化调整的依据是什么?是否可以理解为调整后的防控措施比以往更加宽松?
A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 王丽萍:谢谢您的提问。为进一步提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科学性、精准性,2022年3-5月期间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在全国选取部分地区开展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试点研究工作,研究发现,奥密克戎变异株平均潜伏期缩短,多为2-4天;绝大部分都能在7天内检出。基于研究结果和国内多地的防控实践,第九版防控方案对疫情相关风险人员的隔离管控时限和方式进行了优化。将密切接触者、入境人员隔离管控时间从“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7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3天居家健康监测”,核酸检测措施从“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第1、4、7、14天核酸检测,采集鼻咽拭子,解除隔离前双采双检”调整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第1、2、3、5、7天和居家健康监测第3天核酸检测,采集口咽拭子。”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前不再进行双采双检。密接的密接管控措施从“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调整为“7天居家医学观察”,第1、4、7天核酸检测。
目前,国际和国内的流行优势毒株均为奥密克戎变异株,将入境人员和密切接触者隔离期限从“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7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3天居家健康监测”,这样的调整并不意味着防控措施的“宽松”,而是根据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流行特点对防控措施的进一步优化,不会增加疫情传播的风险,是精准防控的体现。
Q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更快、隐匿性强的特点,新版的防控方案在更早发现疫情方面有哪些针对性的手段和措施呢?
A王丽萍: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更快,隐匿性更强的特点,第九版防控方案提出,要进一步强化监测预警,按照点与面结合、症状监测与核酸检测结合、传染病监测系统与其他部门监测系统结合的原则,开展人、物、环境等多渠道监测。
第九版防控方案在以往常态化监测的基础上,一是加密了风险职业人群核酸检测频次,对与入境人员、物品、环境直接接触的人(如跨境交通工具司乘、保洁、维修等人员,口岸进口物品搬运人员,海关、移民管理部门直接接触入境人员和物品的一线人员等),集中隔离场所工作人员,定点医疗机构和普通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医务人员等每天开展一次核酸检测。对从业环境人员密集、接触人员频繁、流动性强的从业人员(如快递、外卖、酒店服务、装修装卸服务、交通运输服务、商场超市和农集贸市场工作人员等)以及普通医疗机构除发热门诊外的其他科室工作人员等每周开展两次核酸检测。出现本土疫情后,根据疫情扩散风险增加核酸检测频次。
二是新增了药品监测要求,当出现本土疫情后,对购买退热、止咳、抗病毒、抗生素、感冒等药物的人员进行实名登记,督促用药人及时开展检测。
三是增加抗原检测作为疫情监测的补充手段,提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可疑患者、疫情处置时对中高风险区人员等可增加抗原检测。通过以上多渠道的监测机制,进一步提升常态化监测的敏感性,实现病例的早发现。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周到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