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给我力量和安慰”,宝山六旬读者三千余字记录社区抗疫→

近日,晨报编辑部收到宝山吴淞街道一名六旬读者陶明的手写信以及他记录社区抗疫的稿件,周到君与他取得了联系并聊了聊,很受感动。陶明数年前因中风只能用左手写字,不过笔力依然苍劲,原稿为手写,解封后他去打印店叫人帮忙打成电子版,来稿有6张A4纸外加一张手写信。

陶明在来信中说他之前还获得过上海市好新闻三等奖,八几年与他人合作记录立交桥通车一年。他此次写稿的由头是因为在公交车上听到相关对话,随即请教了之前在报社工作过的朋友并追踪下去,有居委工作人员提供数据和材料,大部分是他疫情期间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打电话过去时他因身体不适而吐字不清,“我虽然说话不清楚但是心里很明了”,他说要不是因为中风,他之前都是亲自上门投稿的。

周到君了解到,陶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环卫单位担任通讯员一职,风华正茂,喜欢写文章,尝试给本地报刊杂志投稿,比如解放日报、青年报、电视台等,持续了三四年。原来他是白衣飘飘年代的文艺青年,“字马马虎虎”,看书会写笔记,对工作写文件并不甚喜欢,甚至请病假去采访写文章。他十几岁时被诊断出心脏病,医生断言他活不到三十,于是他决心做自己喜欢的事,“看到文章发表很高兴,病好了一大半。

后来他做过小生意,卖衣服、地毯之类,开饮食店还亏了,写稿并不算他的副业,稿费对他而言并不重要,最主要的是精神上的寄托。他当年也有笔友、诗友,常在南京路、淮海路一带的巴黎咖啡厅办沙龙,可惜通讯录遗失,和旧友也失联了。

陶明所在社区的老年占2/3,他今年刚好六十岁,独身,未婚未育,原因是有严重心脏病,“不想害人家,谈是谈过,三个都到国外去了。”“遗憾一开始是有的,现在没有了,感觉对大家都好。”他有事就找居委会, 他说动迁后就房子买在医院对面,不想给人添麻烦。封控期间得益于居委,物资一直很充足,由吴淞街道志愿者统计并采购 ;还有购药组,居民间互通有无,交病历本和社保卡由社区配药。

陶明因右手中风不能自理,书记、志愿者为他送饭配药,甚至把自己的药先给他再去配。这些他说不好意思写进稿件中,此外68岁党员骑摩托车到处跑,遇上不称心的居民擦干泪继续干,75天没回家看他的小孙子,令陶明感动的事有不少。封控期间他也有过怨言,但他对所在街道、居委有信心,书记、志愿者说“有困难说出来”“不会甩下你们不管”。

他现在会遛弯儿出门到小区门口自提外卖,照顾小店生意,顺便锻炼锻炼腿脚。陶明告诉周到君说他接下来还想写外面看到的,下周出去看看,昨天才去医院的他还要记录医院的事。为啥三十余年后重新提笔?他说锻炼手是一方面,文字带来的精神力量给他安慰。现在他所在社区的老年活动室是不对外开放的,但工作人员却允许陶明把它当作自己的书房,他在那里回忆并记录了社区抗疫纪实,接下来他还要保持创作,周到君也很期待~

以下为陶明的三千余字社区抗疫纪实↓

疫情防控进行时

·小喇叭编织的疫情“防护网”

为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守住社区这道防线,在宝山区吴淞街道海滨新村居委会的号召下,社区党员、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和网格员组成了疫情防控9人巡逻队,他们手持“小喇叭”,像一支流动的防护墙,不间断地穿梭在小区里、楼道间,提醒居民积极配合核酸检测,宣传防疫知识,向居民发出防疫“最强音",为小区织起疫情“防护网”。
             
张贴通知等只是基础工作,真想让居民“耳濡目染”切实提高警惕,还真得用点“老办法”巡逻组组长李强表示。

“这几天是特殊时期,你们也都上年纪了,抵抗力弱,就尽量少出门,保护好自己,也保护好家人。”“小区封控,请大家足不出户……” 类似这样的劝说场景,每天都会在小区各个角落出现。广播大喇叭、流动小喇叭响起,“小喇叭”也有大作用,老办法也能出新效果。

年轻人通过手机网络获取信息很方便,但社区老年人不出门的多了,老海滨老年居民占三分之二,未必能及时得到疫情防控的最新消息。宣传、传播政府部门及社区防疫政策等工作尤为重要。

在清晨冷雾、雨夜滂沱的恶劣天气里,在白昼黄昏、黑暗黎明的坚守中。防疫中冲锋在风雨之中的“蓝天”“白云”,他们选择了“逆行”,走到战疫的前线,用无私的奉献换“大家”的安康,就像一朵朵浪花,汇聚成抗击疫情无往不胜、奔腾不息的滚滚洪流。 

 

·耐心倾听,为民排忧解难的贴心人

“好的好的,我这边马上把数据汇总好。”已是深夜12点多了,数据组办公室仍旧灯火通明。在这里,没有白天黑夜之分,3903条数据的核实,9根混管174人名单的核对,60岁以上1546位居民二维码的统一制作与打印……都要加紧处理。非常时期,宝山区吴淞街道海滨新村第一居民区就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在一线,却一直在线,他们以电话、电脑为武器,把办公室当战场,落实数据核查、热线接听、代配药等各项工作。

刚推开数据组办公室的门,耳边便充斥着键盘敲击的声音、复印机嗡嗡工作的声音……紧张忙碌的氛围中,专班人员正有条不紊地工作着。风险地区、在外人员、集中隔离、居家监测、核酸检测等数据每天都需要分析、汇总、下发。“一条数据关乎着一群人的安危,我们不能错漏一条信息,再苦再累也不能有丝毫懈怠!"她们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常常把自己“钉"在办公桌前几个小时,反复核对数据信息,为社区防疫工作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家里没有蔬菜了,请帮忙解决一下"“我的药没有了,要配药”“我身体不舒服,需要马上就医"“家里老人在泰和路xx弄x号,电话打不通,麻烦你们去看一下"……类似的求助电话一个接一个,接线员支佳洁、吴洁、姚彦雯一遍遍地重复道“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不急慢慢说",并将居民的诉求一一记录下来,第一时间告知居委干部,点对点解决。“太感谢了,你们辛苦了",尽管已经喉咙沙哑,听到居民的表扬后他们心头涌上一股甘甜。

一个个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是专班人员精准高效、不舍昼夜地辛苦付出……疫情就是命令,我们必须要和时间赛跑。这是数据组成员王琳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知道这场战“疫”,只有数据快速精准,才能第一时间开展研判和分析管控。

配药及时,组成连接“生命线”的保障

幼儿园的秦燕老师、志愿者祝颖琦、陆凌宇等则每天早早出门,奔赴医院为居民。他们知道这些都是宝山区吴淞街道海滨新村吴淞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

“今天吴淞医院56个,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41个,精防医院16个,地段医院23个……"配药组每天收到的病历本有几十本。大家分工明确,熟练掌握配药操作流程,丁小萍和孙金涛负责收集医保卡、登记药品信息等,并将居民的医保卡和药品盒按户分装,方便配药人员查看是居民急需的药品,回到小区后无论多晚,他们都会把药理好分发完,才肯回“家”。

封控以来,“配药团"每天的“跑腿”配药单数近百,小区的居民对他们称赞有加。他们日夜坚守时刻处于“备战”状态,感谢他们始终在“一线”的“蓝天”“白云”的忘我奉献。


·采样点上“蓝天”“白云”组成最靓丽的风景线

核酸检测组是志愿者队伍中危险性较高的岗位,海滨新村居民区被划分为东片、西片和泰和路239弄3个片区,由社区工作经验丰富的徐小桃和宋黎明、在职党员李正国作为点位长,带领50余名志愿者组织小区居民做核酸。一天忙碌下来,志愿者们往往嗓子喊哑了,衣服湿透了,但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直坚守在岗位上。居民们也都表示理解,愿意配合多轮的核酸检测。“26号楼下来做核酸啦!你是几零几?叫什么名字、家里人都下来了吗?”“核酸码准备好了吗?"“没有智能手机,带上身份证也是可以的”“请大家把屏幕调到最亮哦"……在海滨新村居民区的核酸采样点位上,居民正在有序排队进行核酸检测,叫楼的、点名的、引导的、扫码的,志愿者们各司其职,一个多月的时间下来,对核酸检测操作流程已经一分熟悉了。

梅翔
在职党员、退伍军人,他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革命战士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韩玙
一名律师,“哪个岗位缺人我就去哪里”,他对担任小区第二点位长的丈母娘宋黎明说,而丈母娘最终把他安排在最危险的医辅岗位上。他时常笑呵呵地说:“跟兄弟姐妹们一起守护自己的小区,挺带劲儿!"

李正国
在职党员,作为泰和路239弄点位长的他化身“大管家”带领6名志愿者用心守护小区家园。泰和路239弄管理有序、人心向齐,从封控至今没有一例阳性,成为街道第一批“无疫小区”。

陶成
区委组织部要求到社区报到的党员,平时负责医辅、运输等志愿服务工作。他说:“我参加过汶川大地震的志愿服务工作,有经验,现在社区正是需要我的时候,作为一名党员,我更加责无旁贷,必须加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

张雄
“书记,我要加入党组织”,含着泪花的他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提交了入党电请书。随后,又有2位志愿者提交了入党由请书。

胡菊、史航、王华、杨翔……像梅翔、陶成、张雄、韩玙、李正国这样的志愿者在“老海滨”还有很多,他们无畏逆行,哪里有需要就去到哪里。在面对疫情这场大考中,那抹“抗疫白"+“志愿蓝”是海滨新村居民区最靓丽的风景线。

·众志成城守护千家万户

海滨新村是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老旧小区,房屋结构差、人员结构复杂,60周岁老人占比超三分之二。封控期间小区共有1850户,居民3600余人。小区封管之后,街道、机关单位等部门约有10人进驻小区,保安、保洁、保绿人员14人,居民志愿者84人,楼组志愿者103人,总共约200余人。有身着防护服,维持着核酸检测秩序的、医疗辅助的、分发抗原试剂的,穿上“小蓝”在社区巡逻的、搬运物资的、清运垃圾的……有人全家出动,有人服务长达35天。党总支书记,更是75天没离开过这片社区的岗位,吃、睡都在办公室里……就是这群人,在社区党总支郁金秀的带动下,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还是艳阳高照的烈日下,都坚持守在这防疫、抗疫的岗位上。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疫情防控是精神的对垒,是意志的考验与较量。大家众志成城、齐心协力,成为疫情当下这个居民小区里,一股重要的防疫攻坚力量。

在封控期间,居委工作人员每天15-17个小时以上,穿着防护服、骑着小电驴在小区巡逻。管控区、封控区工作繁重,处处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是小区里的“小管家”,用真心、真情守护着千家万户。

供稿:陶明
          郁金秀(海滨新村居委)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徐釉 通讯员: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