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更新的脚步中,期待城市健康地可持续发展

旧改工作与城市发展相关,也与人民福祉相连。2018年起,上海市启动新一轮旧改,并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为旧改持续提速,让更多居民提前告别了“蜗居”生活。

2022年是本市旧改攻坚收官之年。上海旧改的目标为完成中心城区剩余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约20万平方米、1.1万户。截至5月底,已完成约10万平方米、5500户,约占全年计划的50%。

众所周知,城市更新并非易事。但最近五年来,上海一直在加快城市更新的脚步。对于旧改和城市更新,专家持有什么样的见解和建议?记者采访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李彦伯教授,请他谈谈自己的看法。

李彦伯建议,在征收改造中,涉及老建筑需要修缮保护的,应该基于时代特征,注重其文化原真性。而对于这些建筑的周边环境,应当强调城市历史肌理的重要性,认识到这些建筑不是由于单体风貌,而是由于群体所共同形成的形态肌理与空间记忆,对城市文化具有重大价值。

从民生角度来说,历史街区本来固有的基础设施陈旧问题,加上高密度居住的情况,在疫情中被进一步放大,的确应当重视并协助居民大力改善。不过,李彦伯认为,操作过程中需要注重选择的多样性,尽量满足居民的不同意愿。毕竟,每户居民都有选择自己居住地的权利。

李彦伯告诉记者,对城市而言,不论征收或是改造,都是相对短期的动作,还是相对容易完成的,真正困难的是更长时间跨度内的发展计划。2017年,上海市基于中心城区历史建筑普查,明确提出730万平方米里弄建筑应当予以保护、保留的目标。人去楼空之后需要如何继续?可持续发展不应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城市需要谨慎对待那些不可再生的资源,以城市经营的精细态度进行治理。

“城市更新是最近的热门话题,但我们需要避免什么动作都往里面装的倾向,避免短期过热给城市与社会带来深远的伤害。”李彦伯表示,城市更新是在存量发展语境下被强调的,它强调城市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不应伤害社会公平与历史文化,也自然明示了我们应该关注的方向。

跟一蹴而就相反,城市更新是一项考验决策者与社会耐心的合作治理议题,对城市而言,它更类似于一项织补工作,依赖渐进式、精细化的操作,从而保证城市健康地可持续发展。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何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