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小店丨手停脚停嘴巴停,莘庄这家理发小店是怎么捱过来的?

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
上海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这十天
莘庄的大街小巷恢复了往日的喧嚣
但是又有很多是再也回不去的

即使天气再闷热
每个人的口罩都戴得好好的
很少还能看到有人把口罩拉到鼻孔下面
随处可见的场所码和核酸采样点
快餐店里再也没有阿姨爷叔色色一一吹空调
但却能听到他们说:
“一定要手机点单啊?怎么我点了没有反应啦?我快饿死咧!”
此时,店里的时针已指向下午3点

△60岁以上老年人疫苗接种加快了进度

△超市的外卖口站满了来取货的小哥

生活方式的改变是为了防疫必须要做的配合
那么,生计则是无数小老百姓疫情之下首要面对的难题
整整两个月的静默
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意味着手停脚停嘴巴停
莘莘所在的老公房小区
路口卖饼类的夫妻在小区群里张罗着生意
但由于食材有限加之起送费较高
响应的居民算不上多

除了餐饮类
其他商铺又是如何捱过这漫长的两个月呢?
莘莘尝试记录那些最广泛的劳动群体
他们平凡,但平凡也有力量
朴素的话语里依然有对未来的期待
今天且从疫情后迎来客流爆发的理发店说起

理发可以说是疫情后最先复苏的行业之一
不光门店门庭若市
哪怕是小区门口的剃头匠那几天生意也是红红火火
但伴随积压客流而来的是忙碌到凌晨两点钟的疲累

莘莘下午随机走进莘浜路上一家生意较好的理发店
据其中一位合伙人表示
最近店里的客流堪比春节前
以前上班前还会召集员工开个早会
现在开门时间未到,顾客已到
疫情期间,他们仍会向员工发放补贴
员工发愁少
但老板因为开不了工,非常焦虑
至于房租减免的问题,仍在协商当中
此外,因为没有人组织
也没办法做社区生意

其中一位店员小哥也向莘莘
透露了这两个月以来的生活
↓↓↓
像我们做美容美发这行的,基本上都是包吃包住的,我们9个人住在三室一厅的大套里,很近,就在莘中路上,老小区,大概是97年的。

疫情前,老板帮我们请了阿姨,帮我们烧中饭晚饭,每天中午帮我们送到店里来,顺带帮我们打扫房间,照顾时间久了,阿姨看我们也很像自己的儿子一样(笑)。

疫情期间,阿姨没办法过来,我们只能自己学着烧饭做菜,好在家里锅子、各种调料都有,现在基本上一些简单的菜我们都会自己烧,像番茄炒蛋什么的。阿姨解封以后看到我们还挺开心的,就是这个卫生状况让她有点头痛。

我们大概收到过7、8次物资,抗原不算,但是人多嘛根本不够吃,但是也因为人多,所以早上手机抢菜的人也多。小区门口也有一家杂货店,疫情不能开前面的门,但对着小区里面可以卖,每天早上都能看到他在群里说什么什么又到了,所以菜我们是不缺的,甚至零食都是不缺的。

但物价感受还是蛮明显的,因为都是男孩子,我们喜欢喝可乐,原先一箱大概是六十几块,疫情期间我们买就是九十几块,直接翻了一倍,还有像辣条什么的,也都涨价了。

我们这行也是看每天自己接待多少客人来拿工资的,疫情期间老板给我们每个人发了一千块左右,很不错了,没有生意,老板自己也没收入。平常的话,像造型师每个月大概能拿到一万多,我们这些技师差不多一个月五六千的样子,因为包吃包住,所以以前差不多一个月花销在一千块左右,疫情期间每个人花了两三千吧,吃老本,哈哈。

我17岁就来上海了,99年的,说不上因为疫情就破灭很多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美好幻想了,毕竟也来了六七年了。不过因为这次疫情,我老家一个读研究生的表姐不来上海了,原先她想毕业以后来这边发展的。

我们家,一家四口,家里还有一个12岁的弟弟,我大专读平面设计,读到一半觉得没意思就来上海了,父母不太管,爸爸也是一天到晚走南闯北,妈妈看家。本来就是每年春节回家一趟,因为这个疫情,突然好关心我。

老家也给我打过电话,问我缺什么吗,我脑子一热,说不缺。倒是店长,芜湖的,老家也给他打电话,他说缺物资,那边给他寄了两大箱东西过来。

做核酸的话,我们还是习惯跑到闵中心去做,因为我们下班晚,回去做的话,小区点位早就结束了,而且就两个人做。去闵中心做核酸更快一点,本来离得也近,七八个窗口都能做,差不多十分钟就能做好了。

我来上海就一直待在闵行区了,疫情期间一天到晚就躺着,疫情后,我就想多出去转转。

对话期间,店长非常忙碌
店员小哥却十分乐于分享这两个月以来的点滴
很多个瞬间
莘莘觉得像小哥这样的年轻人非常可爱
尽管当下可能困顿
但他们依然保持着属于年轻人的心态
踏踏实实地工作
也能在一周只有一天的轮休里安顿自己的快乐

离开前,莘莘回头看了看莘浜路
因为海星市场,莘浜路曾经很热闹
而今道路依旧,但人和店铺都已经不知迭代多少
生于斯、长于斯
希望每个在这个时代努力生活的人都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
人生不苦,日子还很长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孙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