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首席记者 牛 强 实习生 谭登方
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今年很多援沪的医护人员在上海各个医院的抗疫一线度过这个节日,默默无闻地奋战在各自的岗位上。
赵小静就是援沪医护人员的一个缩影,正是因为有了许许多多像赵小静一样的人无私奉献,我们终将告别春天的遗憾,在夏日重新出发。她说,国际护士节她的愿望是:愿疫去无恙,人间皆安,一切回到从前的样子!
医院的故事
凌晨两点半,赵小静穿上换好的隔离防护服,准时出现在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14楼护士站。12日,是她来这里上班的第四天,对这里的流程还处于熟悉期。她告诉记者,这里收治的都是一些有着糖尿病、心脏病等各种基础性疾病的轻型和普通型感染者,并且以老年人居多,8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在14楼占到了一半。无论是治疗还是护理,都需要细心和耐心。
每天早上抽血、采核酸,每小时巡视一次病房,定时测量生命体征,打针输液,办理出入院手续以及出院后的消杀工作都由赵小静和同事们负责。鉴于新冠的原因,能自理的患者都没有留下家属照顾,医院里虽然有护工,但一个护工通常会负责照顾三到四个患者,有时甚至会更多,因此一些基础护理以及护工忙不过来的时候赵小静和其他护士也会及时帮忙。
忙碌六个小时后已是上午八点半,赵小静交接了手里的工作。在一系列消毒后,她换上衣服,然后坐大巴回酒店。在酒店,赵小静除了睡觉,其他时间基本上都会坐在房间里的钢化玻璃书桌前,打开台灯和电脑学习新知识。除了国家卫健委和山东援沪医疗队的培训课程外,鉴于现在14楼收治的是有着各种基础性疾病的新冠患者,作为一名心内科的护士,她想利用空余时间多学一点其他基础性疾病的医学知识,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服务。
行李箱的故事
2020年武汉疫情期间,赵小静曾给自己所在的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心内科写过一封请战书,希望可以去武汉抗击疫情。那时,她就打包了一只黑色的行李箱,将它装得满满的,为去前线做好了准备。虽然最终没有去成武汉,但疫情让赵小静始终没有拿出来过放在这只行李箱里的东西。
今年3月的一天,赵小静打开了行李箱,将有了霉味的换洗衣物都清洗了一遍后,又把它们连同洗发水、护发素、女性卫生用品、口罩等一同放回了行李箱。不到一个月后,她接到了去上海支援的通知,行李箱被她带来了上海。
方舱的故事
4月3日晚,赵小静同山东省选派的其他1100多名医护人员赴上海支援疫情防控工作,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的援沪队伍从4月9日开始在石龙路方舱医院做支援。
方舱医院有A、B、C、D、E五个区,赵小静是A区的负责人。初到上海,她有些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去帮助和服务患者。但工作之后这种担心就慢慢放下了,尤其是有很多志愿者在协助这里的医护人员,让她很感动。
赵小静记得,他们除了要为无症状感染者做核酸、心理疏导以及健康情况监测外,还要为他们发盒饭。刚开始医护人员人手太少,患者又比较多,常常导致有的人吃完了,有的人还没分到饭,饭也已经凉了。一些患者见此情况,主动加入了进来。第一个进舱的患者还和医护人员一起联系了一些平时比较活跃、愿意做事情的爱心患者,组建了方舱内的正式志愿者团队。
眼下,赵小静来上海已有一个多月,空闲的时候她也会给儿子打个视频电话。她有点想儿子了,她希望疫情能够早点结束,早一天带着儿子去迪士尼玩。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牛强/谭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