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发病老人及时送医、24小时连轴转、化身社区“外卖员”…..嘉电抗疫青年突击队正传递着温暖。
楼道里的“管家”,守在群众身边的热心“博士”
杨清海去年博士毕业后来到嘉定工作并扎根于此,在其小区居住还未满半年,就早已是家喻户晓的热心“博士”,这次疫情他所在的社区情况相对比较严峻,自3月16日起,他和他妻子二人便成为第一批志愿者。
随后他在社区内联系上各个志愿者,迅速组建起一支青年突击队,自己带头申请成为所在楼栋楼长并发起在线楼长邀请,建各自楼号群,及时传达相应抗疫信息、缓解焦虑情绪、维待小区基本秩序。
和妻子共同奋战14天后,小区顺利解封,身为医生的妻子随即出征前往浦东随队一同开启新的战斗,而杨清海则在社区内继续坚守。
“求助,13号楼5楼李阿姨心脏病发了,有危险。”4月1日晚上9点,楼长群内刚发来信息,他赶忙起身戴上口罩跑到患者住处。
“阿姨老伴瘫痪在床,儿子住在北开发工业区,人赶不过来,120电话拨不通。” 13号楼长志愿者已经在现场,刚才的消息就是她发出的,看着脸色发青手捂胸口的李阿姨她楼组长的话语有些颤抖。
“你照看好她,我来打嘉定区中心医院胸痛急救电话。”杨青海立即说道。胸痛急救电话很快就拨通了,医院建议社区志愿者自行送院,这也是医疗资源紧张期间最快捷的方式。居委工作人员此时赶到了李阿姨家中,杨青海将医院建议告知后,三人一点不耽搁立即抬着李阿姨下了5楼,看着李阿姨乘坐居委工作人员的车辆离开小区时,杨青海悬着的心逐渐放下。
杨清海说“现在每天都很忙碌,也很充实,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社区里的“骑手”,邻里间穿梭的“追风男孩”
叶智群2018年进入嘉定供电公司带电作业班,师父钱忠经常和他讲的一句话便是“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在得知居委招募志愿者的消息后,他第一时间主动报名,穿上防护服投入到社区后勤保障组志愿者的工作中去。
社区居民订购的柴米油盐、瓜果蔬菜等生活物资只能放在小区门口的货架上,天气比较炎热,大部分都有蔬菜、冷鲜等食物,运输耗费太长时间会影响食物的新鲜度。“后勤保障组年轻团队”有两个优势显示出来了,一是年轻人身体好相对能抗住高强度的工作负荷,二是大家都熟悉互联网、智能手机,便于打通封控期间为居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叶智群和和伙伴们骑着自家的电瓶车,化身“外卖员”。后面几天,他为了缩短配送时间想方设法提议根据小区楼幢分布,先将相近楼幢的外卖分拣到一起,再向物业借一辆电动三轮车集中配送,分散的零星几个外卖用电瓶车定点配送。就这样,他们来回穿梭在各个楼宇之间,送上各家所需和温暖。
居委会的“帮手”,连轴转的爱心“传递员”
收到抗疫志愿者8:00小区西门集合的消息,嘉定供电公司财务部高文君匆匆带上口罩,打开家门去按电梯。足不出户之后,电梯一瞬间就到了,儿子还在家里喊:“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现在还不知道。”说完之后电梯门关上就听不见他的回应了。这是小区封闭的第三天。
抗疫一开始,高文君所在小区居委根据工作需要建立了各种功能的“居民群”、“工作群”。高文君是这些群每天信息发送量最多的人,信息收集、物资配送、排忧解难,这些“微信群”成了她开展工作的基础。
4月1日,结束了一天的协助核酸检测志愿服务,第二天又马不停蹄地开启了内场巡逻工作,第三天则是蔬菜分装工作。一次次重复的动作,一行行滴落的汗水,她竭尽所能地为疫情防控贡献着青春力量。“虽然辛苦,但是看到分装得整整齐齐的物资,想到马上能顺利送到各个居民家中,还是很有成就感的,抗疫的每一天都平凡而重要,申请成为志愿者那天,我就做好准备,为共同家园做一点点贡献。”高文君说。
闲不住的“向导”,逆行奔赴的“急救员”
张佳乐是公司最早参加疫情防控志愿者的青年,3月9日,他作为区政府挂职同志下沉马陆镇参与地方疫情防控工作。刚来一会,大量生活物资相关的快递外卖便在出入口堆积起来,他的主要任务便是快递外卖的登记、分拣和运送工作。在他看来,这是一份需要付出体力和耐心的工作。
4月1日起,他被分配至华亭镇政府作为区域志愿者,为区域内紧急就医患者,联系车辆安排,规划行车路线,跟车照顾患者,并沟通医院并协助签订承诺书。
“笃前行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除了他们,还有更多的嘉电青年,坚守在一线岗位上、守护在社区角落中。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