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首席记者 牛 强 实习生 谭登方
进入方舱,不代表学习暂停。
如今,更多方舱里的真实情况和感人故事被我们熟知,但像上海石龙路方舱这样建立临时的“教室”,并且举办“开学仪式”的故事还是第一次被讲述。
为何要在方舱里布置“教室”?发起人吴雪(化名)说,她来到这里后,发现了很多和她女儿年纪相仿的孩子都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但方舱毕竟不是家,更不是学校,无法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人声喧闹加之没有课桌椅,趴在床上上网课、写作业成为孩子的日常。于是,在吴雪的组织下,经过各方共同努力,“方舱教室”正式诞生。而比起这个令人欣慰的结果,过程的坎坷、努力、困难与骄傲更值得我们记录下来。
以下是吴雪自述在方舱里建“教室”的故事。
一家人“中招”
心怀忐忑前往方舱
我是上海某高校的任教老师,在本轮疫情后成为一名无症状感染者。回想感染的过程,还要从4月1日说起。那天开始,浦西全面封控,我家在徐汇区,也属于封控范围。我们小区当天做的是20管的核酸混检,结果出来,我和女儿都是阴性。
然而,2日,我先生接到了疾控中心打来的电话,因为同别人混管,他的核酸检测结果呈现异常,需要复检。作为密接人员,我和女儿也接受了复检。因为我们一家三口都没有任何不适的症状,导致我们当时都以为自己复检结果会是一切正常。
最害怕的事情还是来了。6日中午,我先生接到了徐汇区的流调电话,告知他为阳性。挂掉电话后,我们夫妻俩都陷入到焦虑的情绪里,设想着种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如果我们夫妻俩是阳性,女儿是密接,她会去哪里隔离?又或者我先生和女儿是阳性,而我是密接,和他们分别后又该怎么办?
当天下午3点多,我和女儿也接到了疾控中心的电话。这样的结果反而让我松了一口气,一家三口还能在一起比什么都重要。
于是,我们全家开始准备隔离物资。基本上分为几类:第一类是药品,藿香正气水、肠胃康、消炎药、健胃消食片,以及先生服用的降压药;第二类是食物,一箱泡面、一箱果汁、零食;第三类是日用品,湿巾、卷纸、洗漱用品、眼罩、耳塞。第四类是工作学习设备,笔记本电脑、耳机、IPAD。此外,我们还准备了换洗衣物。
将所有行李打包完毕后,我们就等待居委会的下一步通知。此间,我们也向疾控中心申请能否让我们一家三口去同一个方舱,对方表示会视情况尽量帮我们争取。
8日晚上,我们又接到了居委会雷书记打来的电话,通知我们一家三口可以准备动身前往方舱了。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把防护服放在我们家门口,穿戴好防护服以后,我们还把垃圾做了处理,方便工作人员进行消杀。之后,我们就带着行李箱前往小区门口等大巴车来接我们。
20分钟后,我们一家三口坐上了大巴。一路行驶了2个多小时,中途还陆续接了一些人,车上有30多人。此时已是深夜,大家都比较安静。
坦白说,前往方舱的路上,我的内心非常忐忑,那里的环境如何?会不会加重我的病情?虽然害怕,但是为了早日清零,我一定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
设施日渐完善
方舱里互帮互助像家人
9日凌晨,我们抵达石龙路方舱门口。进舱之前,在大巴车上等待时,工作人员给我们每个人发了一张纸,上面有二维码,让我们填写个人信息。当我们把信息填好后,有医护人员在门口给我们一张小纸片,让我们写上姓名,拿着小纸片进方舱。
说实话,刚进来时,第一感觉还是很难接受的,放眼望去是大通铺。毕竟之前在家里环境是那么舒适。我和先生还好,但我们很担心女儿不适应这里。她毕竟才13岁,刚上七年级。女儿虽然强忍着泪水,但是也很懂事地说自己没事。
我们的方舱分为ABCDE不同的区域,总计约有1500张床铺,床与床之间放置着床头柜,每个人都配了一个塑料凳子。当时床位比较充足,我们一家三口的床铺如愿挨在一起。当我们确认好自己的床后,就有医护人员过来和我们确认床位号,让我们开始办理入院手续。
方舱里的设施还是比较完善的。有可移动的卫生间、淋浴房、洗漱台,并且全部配有热水。此外,还有可以饮用热水的饮水机。我注意到,还有很多物资在陆续地运到,这几天已经陆续收到脸盆、牙膏牙刷、毛巾、消毒面巾。如果要说还有哪些不完善的地方,其实我们最希望的还是卫生间要保持干净。
这个方舱的医护人员来自山东援沪医疗队,很多人一天工作都超过12小时。我还记得,刚进方舱的时候,很多医护人员的眼皮都在打架,还有很多保安、保洁,他们看上去都很疲倦。那幅画面,我看着心里都难受。
10日早上,医护人员开始给我们发药,发的是双黄连口服液,并且叮嘱我们,没有不舒服的症状不要乱吃药。医生还提醒我们多喝水、休息好、保持好心态。当天晚上,我们就集体做了一次核酸检测。
很多人担心方舱里的饮食卫生问题,但我实事求是地说,吃得还是不错的。早上我们有豆沙包、鸡蛋、酸奶,中午是两荤两素。每顿饭基本不重样。三餐发放时间基本上是按照饭点来的。
一群陌生人相聚在方舱里,并渐渐熟悉起来。有不少老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很多程序都需要扫描二维码,年轻人看到后都会第一时间上前帮忙。我注意到,有些老人心态很好,他们在空旷的地方跳起了舞。
来方舱以后,我的心情从失落逐渐地平和。很多患者也开始做起了志愿者,帮发饭菜、核酸检测时候帮忙登记信息、维持秩序,为了大家共同生活的环境开始努力。我们更像是一个大家庭。
“方舱教室”诞生
孩子们一起上网课
进方舱以前,女儿知道里面没有打印机,还把很多学习资料都打印出来,并且带了满满一箱书。看到女儿这种想学习的强烈欲望时,作为家长的我其实也很痛心。方舱里人的确比较多,还是有点吵闹。我观察到,方舱里和我女儿年纪相仿的孩子有不少。于是,我就在想大家是否都有同样的诉求,能否建立一个临时的“教室”?虽然我知道不一定成功,但还是要努力争取。
我把这样的情况和一些家长讲后,他们也表示,大人们一定要坚强、振作起来,给孩子们树立一个很好的榜样。并且纷纷加入到筹建“教室”的队伍中来。
接下来,我详细地统计了目前方舱内所有孩子的信息,把搜集到的信息根据学生的年级划分为低年级(一到五年级)和高年级(六年级以上)两个类别。
9日,吃过早饭后,我找到一位姓滕的医生,他也是山东援沪医疗队的一员。我就对他说方舱里有一些空旷、独立的空间,是否能够为孩子们创造一个独立的学习环境的想法,并且把搜集好的学生信息全部报给他,当下他就回复说:“好!”
已经辛苦工作12小时的滕医生,在回宾馆休息后将我发给他微信的申请书报给了方舱指挥部,指挥部很快就重视起来,他们表示场地问题不大,但是桌椅可能比较困难,已经在全力解决了。我也非常理解,看得出他们是非常想要帮助大家解决困难的。
10日上午10点左右,指挥部和我一起对接孩子们学习场地的问题。“方舱教室”选址还是挺难的,要考虑通风、安全问题。我们绕了好几圈后,看到有几个独立的房间,有玻璃墙围挡,各方面都挺合适,当时就决定把这个地方定为“方舱教室”。
下午两点多,方舱指挥部的贾队长打电话告诉我一个激动人心的好消息——桌椅都运来了。很快,在家长们帮助下,桌椅便被整齐地摆放在两间教室里。
石龙路方舱护理组长王老师在舱外一直关注着舱内的教室建设情况,跟我保持电话沟通确认进展。看到教室里还有其他杂物,我们也不好意思麻烦工作人员,毕竟他们已经非常辛苦了,就自己找了一个小推车搬运出去。就这样,一小时后,两间教室终于布置完成了。
晚上7点,一场特别的“开学仪式”正式举行。学生、家长都来了,有家长哽咽着说,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还能坚持学习,要给他们一个大大的赞。“开学仪式”上,大家做了一件特别的事——制定“方舱教室”公约。最终,制定出包括不要大声喧哗、不允许玩游戏、上网课要戴耳机、不能吃零食等规定。考虑到不同学校网课时间不同,我们没有制定具体的作息时间,教室的门和灯都开着,什么时候想去学习都可以。
那天晚上,当我离开时,我看到一个正准备高考的男孩,还在教室里认真地复习,那幅画面让我特别难忘。
“方舱教室”顺利建成,我觉得作为一名母亲,我尽力了。有一些家长也来感谢我,我说不用感谢,因为这些都是大家的力量。接下来,“方舱教室”会进一步地完善。
11日早上,我的女儿已经顺利在“方舱教室”里和其他孩子们一起上网课了。看到他们终于不用趴在床上听课,内心不知道有多欣慰。上完网课,我们就出去晒晒太阳,方舱外面还是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大家可以一起做做运动,回到方舱里,女儿开始做作业,我躺在床上看《平凡的世界》。
目前,我们一家三口的情况都很好,期待着早日能从方舱“毕业”,回到自己温暖的家。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牛强/谭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