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何雅君
昨天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正在北京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上海女代表们都在关注哪些话题?一起来看看。
■周燕芳代表
减轻育儿压力,提升生育意愿
全国人大代表、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燕芳在调研中发现,新时代的育龄妇女生育观念发生转变、生育意愿逐步降低。“三孩”生育政策无法决定性地提升生育率,只有设立涵盖婚恋、生育、教育、住房、养老、社保等多方面完善的支持计划,并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和公共资源配置,建立个人、家庭、企业、政府合理分担机制,全方位支持保障女性权益、减轻女性育儿压力,才能全面保障家庭发展,从根源提升女性的生育意愿。
在周燕芳代表提交的《关于为女性减轻育儿压力、维护职业发展权益,提升生育意愿的建议》中,她提出了具体建议:
在缓解育儿压力方面,建议延长男性带薪育儿假并强制执行,分担女性育儿压力,缩小就业中因产假差异导致的性别歧视。建议大力发展普惠性托育机构,缓解双职工家庭育儿压力。
在教育方面,建议逐步实现将幼儿园纳入国家义务教育范围,并加大对民办幼儿园的监管。考虑到学业发展对适龄青年婚育意愿的挤压,建议多措施保障在校研究生、博士的结婚生育。
在减轻经济负担方面,建议加大个税支持力度,减轻家庭税收负担。建议为有孩家庭减轻购房与租房的经济负担。
在女性职业发展方面,建议为促进女性就业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并保证企业招聘女员工配额。建议提升各领域女性参与管理的能力与话语权。
■朱国萍代表
为青少年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
作为日常生活中的有心人,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长宁萍聚工作室党支部书记朱国萍的目光一直追随着青少年的成长。她发现,疫情的持续,对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态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比如,长期居家生活,无法进行线下社交活动,容易导致青少年孤僻疏离或是过于沉迷线上社交。过分依赖电子媒介获取信息,过分沉迷于网络视频或是过分沉迷网络游戏,会影响学习,影响睡眠,甚至产生抑郁、恐慌等消极情绪,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
今年参会,她准备了一份关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建议,呼吁关注这一代在特殊时期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为他们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具体来说,朱国萍代表建议建立政府、专家、机构、学校和家庭“五位一体”的关怀机制,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学校为主体,以专家为引领,以社会专业机构为辅助,以家庭亲子教养为支持的心理援助体系,充分发挥专业的引导作用,指导和帮助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具体工作。
考虑到青少年缺乏充足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她呼吁,更多创造线下互动的机会,培养青少年的社交能力等综合素质,因为户外活动、团队活动、线下交流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特别是施行“双减”政策后,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想方设法创造更多这样的机会,弥补线上教育的不足。
此外,她还认为,日常教育中,筑牢学生的心理防线很重要。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对战胜新冠病毒、恢复社会秩序树立坚定的信心。
■王伟代表
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
同样是关心青少年,全国人大代表、东方国际集团东方国际创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伟把关注点落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从娃娃抓起”上。她注意到,在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各地都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创新、富有成效的工作。而她本人也提交了《关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为振兴中华培根铸魂的建议》。
王伟代表认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夯实年轻一代的中华文化根基,要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合力。教育主管部门要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一项硬任务,继续在教学内容上弹性设计,在实施力度上刚性推进。
坚持从娃娃抓起,还要遵循学段教育规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和智力发展水平来创新方法,做到“精准滴灌”。建议创新适应幼儿和青少年特点、喜闻乐见的文化传播和教育形式,搭建更多更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平台,创造更多更好的教育产品。
进一步开发教育资源,用好科技手段,可以为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多元支撑。比如,改变传统文化经典样式“口授亲传”的局限,通过网络提供“云师资”,组织各类经典戏曲、民乐、书画等中华瑰宝的导览导赏,运用云资源解决师资力量的不足,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项目推广的可及性。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何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