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脱口秀丨刻薄的老头回来了

此刻正在院线上映一部三年多前的老片《纽约的一个雨天》,导演伍迪·艾伦是一个刻薄、嘴毒,一度声名狼藉的小老头,这部引进片拖了那么久,搞不好就是拜他这张破嘴所赐。

不过,片子还是上了,却错过了男主角“甜茶”蒂莫西·柴勒梅德流量最猛的时机,最终选择去电影院看的,多半是一挂怀旧、热衷迷影梗的观众。

该片豆瓣7.3分,不算高但也正常。

老头的作品向来都是评价两级,喜欢的甘之如饴,充分包容他的絮叨表达;不喜欢的就会坐立不安,嫌啰嗦嫌格局小甚至对片中某些台词反感不屑。

坦白说,我还好,谈不上多喜欢但也不至于憎恶,去看的原因就是懒惰的习惯,猜都猜得出来导演拍了那么多年的套路,我总结就是:犯罪、花心与假正经。

△《纽约的一个雨天》海报丨豆瓣网

男主角是一个智商超高,随便玩玩扑克就有上万美刀进口袋的赌徒。这样的人你还以为是出身底层,但其实人家是贵族出身,老妈过生日就是豪门夜宴。为了应付家族成员,男主角甚至要花钱雇流莺扮演女友,可姜还是老的辣,鼻子老灵嗅出对方身上劣质的香水味以及格格不入的风尘气,或许男主角也是故意气老妈的吧。

他有一个很有料的名字,叫盖茨比,一看就知道来源于美国著名作家菲茨杰拉德的名著《了不起的盖茨比》,名字已经被赋予一种寓意,深陷欲望却并不快乐,还憧憬着依靠纯真爱情得到救赎,结果当然以失败告终。

没错,这位盖兹比是有女朋友的,一个野心勃勃的女记者,憧憬采访某位好莱坞大导演而一举成名,结果反被套路了,鸡飞狗跳,还因为跟某影帝擦枪走火上了八卦小报。而盖茨比也不消停,就在女友上岗采访的时候在大街上溜达遇到老同学拍片子——这个城市的文艺氛围正浓烈,不是拍片就是在准备拍片的路上,他客串的时候发现对戏的女孩是初恋的妹妹,自然又心猿意马起来……所以有人吐槽老头这么大岁数了还是痴迷这些看似恶俗的感情纠葛,但改变了的就不是伍迪·艾伦。

对我来说,看伍迪·艾伦的电影还真不是看故事,而是看城市。从巴黎、巴塞罗那、罗马再到洛杉矶、纽约,不知不觉伍迪·艾伦用自己的电影打造了一个城市风光的IP,用光影的手段解构又再造一个又一个著名城市。他总能捕捉到这个城市最隐秘的魅力密码,让即便去过的观众都会错愕,亲切又陌生,甚至暗自懊恼,我怎么没有发现呢。

比如谁能想到纽约最有魅力的时候是一场雨前后数小时,裸露在楼体外的防火铁梯,古朴又诗意。导演拍到了雨如何打湿了这些夸夸其谈又心怀“鬼胎”红男绿女的衣襟、秀发,但他们不为所动继续依照自己的欲望在各自轨道里前行,哪怕对面可能是声明的破碎,体面的崩塌。

野心女记者曾经在豪华公寓里感叹,如果住的楼层足够高就能看到更多的中央公园,这显然就是一种比喻,楼层代表地位。

她遇到的人无疑因为有足够的地位和财富而掩盖住自己的缺点,被采访的大导演最希望对面的女孩是傻白甜,一旦被告知看不懂自己的电影就能堂而皇之地把作品往艺术史方面靠。

这场景让我并不陌生,反正拍的是给未来观众看的,你看不懂就是你没品位。

15岁的犹太青年伍迪·艾伦是以替人捉刀,写段子为生的,一个笑话就像一把匕首,既刺向有钱人、大人物,何尝不也刺向自己,自嘲自黑。或许当年他也曾对一场纽约的雨发誓,天啊,我一定会出人头地的,到那个时候人人都爱我,或者恨我也无计可施。这就是纽约,爱一个人送他去,它是天堂;恨一个人也送他去,它是地狱。无数的盖兹比前赴后继,在这里飞升又沉沦。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钱德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