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氢气作为危险化学品的属性限制了其作为能源的发展空间,因为是危化品,只能在化工区生产,制氢加氢没法做到一体化,给氢气的运输、储存增添了负担,限制了其商业化发展。如果氢气属性的口子放开了,势必推动氢能源产业的大步发展。
临港新片区有望率全国之先,开出这样的口子。在今天(2022年3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明确提出:与氢燃料电池应用相关的制氢项目可以在临港新片区符合条件的特定区域布局建设。在没有化工区的临港新片区建制氢项目,背后的寓意不言而喻。
事实上,更多的创新突破可以在《条例》中寻得踪迹:符合条件的境外人员可以担任临港新片区内法定机构、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法定代表人;企业经批准,可以开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符合环保要求的保税维修、检测业务;根据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授权,探索放开临港新片区内境内个人开展境外投资、临港新片区内就业的境外个人开展境内投资……
毫无疑问,作为临港新片区第一部综合性地方性法规,《条例》将推动临港新片区继续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开放。
完善“四梁八柱” 固化创新
2019年8月20日,临港新片区揭牌,上海市政府出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作为过渡性立法,《管理办法》基本满足了临港新片区挂牌和初期运作的法制需求。
此次制定规制《条例》,是在《管理办法》的基础上,为临港新片区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提供更高质量的法制保障,是推动临港新片区各项改革创新发展工作在法治化轨道上守正创新、行稳致远的关键性立法。
“制定《条例》,将已经落地的政策制度、创新做法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固化下来,确定‘五自由一便利’的制度型开放体系框架,完善特殊经济功能区的‘四梁八柱’,同时也是在稳定市场主体的预期,”新片区管委会制度处处长吴群峰介绍道。
截至目前,《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分解出的78项任务中,已经落地的超过90%,国家、市、管委会出台各类政策210余项,形成典型创新案例63个,以“五自由一便利”为核心的制度型开放体系初步形成,系统集成的改革创新成效逐步显现。
体现“三个自主” 探索创新
近期,上海港洋山港区停泊着一艘全球最大型2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LNG)加注船。3月,这个庞然大物将为靠泊洋山港区的法国达飞公司集装箱班轮提供LNG燃料加注服务。这将是国际航行船舶保税LNG加注业务的“中国首单”,也意味着上海港将成为荷兰鹿特丹港、新加坡港后,全球第三个拥有LNG加注服务能力的港口。
上海港能成为中国首个、洋山港能完成“中国首单”,这都离不开临港新片区的创新优势。
《条例》中明确指出:临港新片区内企业经批准,可以试点开展国际航行船舶液化天然气等新型燃料加注业务。
“以前船舶都是加原油,近年才出现了LNG加注。目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出台过LNG相关的政策文件、法律法规。这一条充分体现了新片区的自主发展、自主改革、自主创新,”吴群峰说道。
管委会特殊综合保税区处张忠超介绍,从LNG加注船舶管理业务资质的获得到国内首家LNG双燃料船海员培训中心的设立、从首批双燃料船员资格证书颁发到出台试点管理办法,国内首单LNG加注业务在临港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
《条例》以“五自由一便利”为基本体例,增加了要素跨境流动及相关监管模式创新方面的最新内容,增设了前沿产业发展等章节;同时,注重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高水平和国内先进经验,持续对标国际公认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自由贸易港等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结合临港新片区实际需求,构筑开放型经济的制度新优势。
另一方面,《条例》也包含了很多正在推进、还没有完全落地的政策,但是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已经明确了方向、原则上支持,这一部分也被写进了《条例》。
“这是为了给市场主体以强烈的信号,让市场主体知道,新片区除了已经落地的政策之外,还有很多正在推进的创新性做法,以增强市场主体对于新片区下一步不断创新发展突破的长远预期。”吴群峰介绍道。
比如,《条例》第三十三条: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临港新片区内探索制定低风险跨境流动数据目录,就是其中之一。
目前,管委会正在贯彻落实本市已出台的“一业一证”等8部浦东新区法规和管理措施,积极参与智能网联汽车、氢能源管理、滴水湖水域保护等浦东新区法规和管理措施的制定,拟对涉及临港新片区改革发展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作变通规定,并在暂无法律法规或者明确规定的领域先行先试。
下一步,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将高标准推动《条例》落地实施。同时,进一步打造与特殊经济功能区和现代化新城建设相适应的法治保障体系。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唐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