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佟继萍 通讯员 蒋芸芬
“我去抢劫,就是为了进来坐牢、治病。”坐在审讯桌对面的小伙王新语出惊人。详细了解案情后,承办检察官发现,王新做出如此出格举动的背后,是他饱受“混合型焦虑障碍”(俗称“社交恐惧症”)的折磨所致。
坐牢真的能帮助这个深陷精神疾病困扰的年轻人吗?得到精神疾病专家的专业反馈后,松江区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和人民监督员、专业心理医生、志愿者最终选择用爱与关怀,帮助这个年轻人重新回归社会。
“社恐”是什么病?
讯问中,王新说自己有严重的“社恐”。
被抓获前,王新在一家理发店里做学徒,因为病情,总是无法专心学习,总也赚不了钱。
他说:“所以我想到牢里去,这样就可以暂时逃避外界的一切,逃避人群。”
2021年春节前一天的傍晚,王新开始实施他的“入狱计划”。
他随身携带了一把水果刀,找了一家鲜有人光顾的小便利店,准备“抢劫”。老板以为他在开玩笑,未予理睬。无奈之下,王新只能在店门口自行报警,投案自首。
产生这样荒唐的想法,王新的情形已经远非网络上所说的“社恐”能指代了。被抓后,司法机关请专业鉴定机构对他进行了精神检查。检查出他患有“混合型焦虑障碍”。
鉴定结果认为王新对本案具有限定刑事责任能力,也具有受审能力,2021年3月,公安机关提请松江区人民检察院对王新批准逮捕。
坐牢不能治“社恐”
坐牢能治“社恐”吗?这是承办检察官了解案情后产生的第一个疑问。
根据种种证据,王新的所作所为确实足以构成抢劫罪,但这样做真能化解社会矛盾,真能帮助这个深陷精神疾病困扰的年轻人吗?
检察官和精神疾病专家都认为,如对王新逮捕羁押,他就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反而会导致他的病症加重,反倒可能让他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可是,去看守所对王新讯问时,王新却态度坚决地要求被羁押,检察官也担心为其办理取保候审后,他会再次犯罪或作出自残行为。
人民监督员一致认为,以王新目前的精神状况,社会和家庭的帮助是必要的,羁押候审只会加重他的病情,因此一致认为对王新采取非羁押强制措施更为适宜,他们同意对王新不批准逮捕。
2021年3月,检察机关综合多方考量,对王新作出了不批准逮捕决定,公安机关对王新变更为取保候审强制措施。
“社恐”到底该怎么治?
王新不情愿地离开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牢房,未来将何去何从呢?
巧的是,在这次公开听证活动中,恰好有一位人民监督员来自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她在听证活动中表示,自己可以为王新介绍某医院的志愿者工作,让他找到和他人打交道的方法,重新回归社会。
为保证对王新考察帮教措施的效果,检察官和专业心理医生、医护人员、志愿者组建了微信群,随时掌握王新的工作表现及精神状况,并视情况动态调整对王新的帮教措施。据反馈,王新在医院的志愿者工作中表现良好,还因为拾金不昧而获得了医院和就医人员的表扬。
经再次开展公开听证审查,承办检察官听取了人民监督员、侦查机关等多方意见,最终,多方均同意对王新作出不起诉决定。至此,这起荒唐的抢劫案终于尘埃落定。(本文人物均为化名)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佟继萍/蒋芸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