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上海全民健身设施有了长足发展。记者近日从上海市体育局获悉,截至“十三五”末,全市体育场地总面积5850.5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达到2.35平方米,较“十二五”末增长0.59平方米。
从体育场地类型看,公共体育设施场地面积占体育场地总面积的23.25%,学校体育设施占24%,经营性体育设施占48.11%,其它单位内部的体育设施占4.64%。全市累计建成各类市民健身步道(绿道)、骑行道总长度1954公里,市民益智健身苑点17556个、市民球场2714片、市民健身步道(绿道)1669条、市民健身房186个。
据上海市体育局规划产业处处长余诗平透露,尽管有长足发展,但目前上海市健身设施仍存在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利用率不高等问题。
余诗平透露,十四五期间,推进上海市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的重点措施集中在实现多方位、均衡化、高效能供给,包括加快设施项目建设、加强土地复合利用、盘活城市金角银边、提高球类场地供给、扩大中心城区供给、增加新城设施供给、深化智慧体育场景应用、推动体育设施高效开放等具体措施。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记者近日走访了杨浦、普陀、长宁等多个区,记录全民健身设施的发展。
位于杨浦区民京路781号的市京体育产业园,曾经是工业老厂房,如今已成为集运动、休闲于一体的体育文化众创空间。
园区总建筑面积约9000平方米,八栋厂房经过改造后,变成了篮球馆、羽毛球馆、游泳馆、室内网球馆、舞蹈房、击剑馆、武术馆等多个运动场馆,有效地丰富了该区域内的运动健身资源,顺应了市民的需求,成为周边老百姓家门口的健身乐园,为周边的市民提供舒适便捷的体育健身场所。
赵鹏和汪琪曾是上海体育学院的研究生,也是中国体育舞蹈标准舞的全国冠军,他们今年选择了市京体育产业园作为创业的起点,“体育舞蹈局限性比较大, 不能有柱子,我们需要一圈圈跳。我们场地找了很久,这里刚好符合我们的要求。”无论对于这里的硬件设施还是租金性价比,赵鹏和汪琪都很满意,“选择从这里创业,可以说起步很顺利,现在这里成了大家很喜欢的健身娱乐的场地。”来这里练舞的群体很广,既有职业组的选手,也有周边的舞蹈爱好者,以及青少年舞者。
坐落于真北路与云岭西路交叉口中环高架下的中环篮球公园,则由原废品回收站与垃圾清运站改造而成。作为一座融合室内篮球场,网球场,足球场,轮滑区等为一体的新模式的城市运动综合体,打造出了桥下独立高品质运动空间概念。其中极具特色的篮球项目,由沪上著名街球品牌“洛克公园”出品,包含16片对框篮球半场,合理的桥下空间场地部署,结合动感的涂鸦柱及青春的球场配色,成为沪上知名的网红打卡地。
据介绍,中环篮球公园采取24小时开放、线上智能化预约,市民实名认证后以扫码的方式自助进出,目前早上7点到9点的两个小时对市民免费开放。据悉,试运营半年多来,这里受到越来越多市民的欢迎。
位于长宁区中山西路1030弄4号的虹桥街道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则是上海在全国首创、面向老年人的社区多功能健身场所。据运营方负责人介绍,长者运动健康之家以智能化与适老化并重,整合体育、养老、卫生健康等公共服务资源,为老年人提供体质测试、基础健康检测、科学健身指导、慢性病运动干预、运动康复训练、健康知识普及和休闲社交等“一站式”运动康养服务。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个长者运动健康之家90平米左右,内有体质监测区、有氧锻炼区、等速肌力锻炼区、微循环促进区、综合干预区和休闲交流区等,这里不仅是老年人健身休闲场所,甚至还是他们的社交之地。
墙上实时记录着参加锻炼的老年人的各项身体数据,保证运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费用也是很亲民,每个老年人在每个月99元公益价的基础上,还可以领取体育局发送的30元体育消费券。这样,老年人每个月花费69元(每天仅2.3元),就可享受长者运动健康之家的各项服务。
据悉,目前全市已建成长者运动健康之家31家,到2025年将建成不少于100家。
从老旧厂房、高架桥下空间复合用地改造,到长者运动健康之家的创建,无不体现了上海在全民健身设施改造和推进方面的努力和创新。
记者获悉,到2025年,全市将新建或改扩建健身设施项目不少于8000个(条、片、处),新增体育场地面积不少于600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左右;新建或改扩建都市运动中心41个、社区市民健身中心152个、市民健身驿站164个、市民益智健身苑点5948个、市民健身步道749条、市民多功能运动场499片、社区足球场110个、体育公园15个。届时,都市运动中心实现区级全覆盖,社区市民健身中心、市民健身驿站基本实现街镇全覆盖,逐步扩大长者运动健康之家街镇覆盖面,新建社区健身设施覆盖率达到100%、行政村健身设施覆盖率达到100%。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孙俊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