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上海市委、市政府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总体部署,助力推进加大演艺大世界建设,展现戏曲魅力,传递中华文化之美,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的关心支持下,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宣传部、文汇报社共同主办的“2021年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将于12月8日至16日在长江剧场和宛平剧院举办。
今晚,由严庆谷一人分饰多角,融合京剧(菊朋)派老生、叶(盛兰)派和评弹表演艺术的京剧《小吏之死》将揭幕整个展演季,该剧故事改编自契诃夫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
本次展演活动共收到96部申报剧目,剧目数量比去年上涨了41%。来自京剧、昆剧、淮剧、川剧、滇剧、蒲剧、汉剧、粤剧、黄梅戏、豫剧、梨园戏等11个剧种的十多部小剧场戏曲作品脱颖而出(个别剧目因疫情原因临时取消),将在长江剧场红、黑匣子和宛平剧院小剧场轮番登场。
展演后还将举办专题研讨会,专家学者将与院团主创共同探讨小剧场戏曲的现状及发展潜力。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出品的“戏曲宝宝”微信表情包也随之上线,让戏曲传播和表达的方式更加生动立体。
辐射更广,青年戏曲人踊跃登场
2015年创办的上海小剧场戏曲节已逐步发展成为青年戏曲创作表演人才的孵化基地之一,培育了大批青年观众。在全国戏曲院团的大力支持下, 2015至2021年收到327部申报剧目,共有近70部有思想、有温度、有情怀的小剧场戏曲作品参加展演,一批优秀的青年戏曲人才通过这个平台获得观众和专家的青睐和好评。
据统计,今年收到来自全国20个省市的戏曲院团、艺术高校、民间团体、个人申报的展演剧目,其中原创作品73部、首演39部,高校申报剧目达11部,申报剧种超过40个,首次出现在申报名单上的有近20个,如汉剧、蒲剧、上党落子、姚剧、潮剧、青阳腔、曲剧、赣剧、茂腔、碗碗腔、唐剧、临县道情、川北灯戏、吕剧、泗州戏、推剧等。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奖和白玉兰奖的主创人员也有十多位,显现了全国戏曲人才与佳作竞相登场的码头和源头效应。
今年是举办“上海小剧场戏曲节”的第七个年头,也是“小戏节”升级为“国字号”的第三年。经过多年的成长,这一优质的“策演”平台已经日渐成熟,突出了小剧场戏曲的思想深度和艺术创造力,为优秀的戏曲人才打造了孵化和实践基地,促进了戏曲艺术的开拓创新,树立了行业标杆,艺术水准、学术价值不断提升,影响力也从华东扩展到全国乃至海外。
剧目更靓,高品质戏曲作品纷纷亮相
“2021年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不仅剧种更加丰富、题材更为多元、剧目也更有新意。
最终上演的作品以小剧场的形式,呈现古今中外题材的个性化创造,体现出新时代戏曲人守正创新的精神,包括京剧《小吏之死》《一坛金》、昆剧《白罗衫》、淮剧《秀才·审妻》、滇剧《粉待》、蒲剧《俄狄王》、粤剧《金莲》、黄梅戏《美人》《蓝袍先生》、豫剧《南华经》、梨园戏《陈三五娘》等剧目,其中蒲剧首次亮相小剧场戏曲展演。这些剧目均为近年来新创或改编的高品质戏曲作品,将为观众带来为期9天的戏曲盛宴。
本届展演中,不同剧种和剧团在题材改编、艺术表达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探索。
蒲剧是我国古老的梆子腔剧种之一,在这次小剧场展演中首次将古希腊悲剧融入其中,打造了耳目一新的《俄狄王》。
京剧《小吏之死》采用独脚戏的形式,一人分饰多角,以喜剧的手法刻画人物,演绎经典文学名著。
京剧《一坛金》打破“第四堵墙”,以幽默风趣的风格,颂扬廉洁诚信、轻利重义的中华美德。
昆剧《白罗衫》以“救赎”为主题,深刻探讨人性人情,兼具传统文化精髓和实验探索精神。
淮剧《秀才·审妻》用犀利的笔触呼唤人间真情。
粤剧《金莲》从独特的视角剖析悲剧人物的内心。
青年编剧屈曌洁已经参加了三届展演,每次都有新创作品入选,这次带来的黄梅戏《美人》,用她的话来说,是以明快质朴的黄梅戏演绎唯美的爱情,在小剧场的空间内更易与观众产生共鸣。
参演剧目亮点纷呈、风采各异,充满了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部分剧目还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现象,体现出业界和观众对戏曲创新探索的高度关注。
中国戏剧家协会秘书长崔伟对小剧场戏曲展演活动的一路成长颇有发言权。他认为,
戏曲发展欣逢黄金时代,在上海更能感受到这一文化平台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举办小剧场戏曲展演体现了决策者、支持者的深谋远虑和务实精神,发挥了上海的社会活力、艺术活力和观众活力,能够释放青年戏曲人才的创造性,满足青年观众的审美需求,演员积蓄力量、观众赓续新人的喜人景象。中国戏剧家协会作为展演主办方之一,将为小剧场戏曲优质平台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让中华传统戏曲文化发展之路更加平坦宽阔。
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党委书记、总裁谷好好认为,
小剧场戏曲的特质在于勇于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突破。她希望把小剧场戏曲展演打造成为上海文化品牌、国家艺术平台和世界文化窗口,通过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这个活动品牌,让青年戏曲人和青年观众成为戏曲发展的主要实践者、推动者,将具有中华美学风范、鲜明艺术风格的戏曲作品推向全国舞台,同时不断扩大戏曲在海外的影响力,为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做出新的贡献。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邱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