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来,7旬“宝藏老人”免费修了1.8万把伞

“师傅,我有一把伞要修。”

“拿过来吧。我帮你看看。”

73岁老人张永兴一天的工作,往往就是这样开始的。别人给他伞,他帮别人修。但眼前这位来客似乎有点特别。

张永兴把伞递给这位老太时,老太用不确定的神情看着他,问:“真的不收钱啊?”张永兴笑了:“7年了,我修了一万八千把伞,从来没收过钱。”


老伴走了,修伞成了他的精神支持

在宝山月浦镇,很多人都知道,修伞要找老张。老张的工作室,就开在乐业四村的“自家人”服务社里。

这一天的故事有点喜剧——在确认修伞“不要钱”之后,老太笑了:“我听人说了你的故事,专门从市区跑过来看看。他们说你是义务劳动,要不是亲眼看到了,我还不太信。”

位于上海北端的宝山月浦镇,距离江苏太仓不远,但离上海市区有点远。跑了20公里路,只为亲眼核验,这样的市民,老张见怪不怪:“又不是第一个。”

因为修了几年伞,老张在月浦“火了”。“我又没有做什么了不得的事情,就是做点力所能及的服务。你看,居委会给我提供的工作室多好,风吹不着,雨淋不到,天热还有空调,比我家天井强多了。”老张指着挂满了伞的小屋说。

一万八千把伞,谁拿来的,联系方式是什么,全都请清楚楚登记在张永兴的记录本上。本子换了无数个,记录了他7年来的修伞成果,但老张不太在意自己的付出:“都是应该的。”再问,他就说:“以前我老伴生病,得到过很多关心和帮助。我也只是做一点事情,回馈一下社会。”

老伴和自己的关系,张永兴认为是“相依为命”。普普通通的工薪家庭,全靠夫妻两人相互扶持,带大了四个儿女。2004年,老伴得了乳腺癌,老张次年退休,全力陪她奔波在抗癌求医路上。

在没有电子支付的年代,这个过程,被老张形容为“一叠叠现金送进去,却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盼来一点点希望。”光是一开始的三次化疗,每次两万五千元,就让老张家里捉襟见肘。老伴的样子日渐憔悴,脱发、呕吐、瘦得没了形,还要把进口药换成副作用更强的国产药,因为“经济上实在吃不消”。

没想到,社区、居委、镇里、区里得知了老张的事情,主动派人看望。一波波的慰问人群,让家里家外一肩挑、常年伺候患病老伴的老张有点鼻子酸。是啊,人最困难的时候,谁不想得到一点来自外界的温暖与支持呢。

医生几次提醒老张,老伴的病情没有好转的希望,夫妻俩还是一天天坚持下来。老张甚至忽略了自己也得了病的事实。2018年,老伴去世。伤心之余,想到总算陪她熬了十四年,老张心里稍感安慰。不用照顾病人了,他就把精力更彻底地奉献给修伞工作。老伴走了,修伞也成了他的精神支持.

伞的寓意,就是为人遮挡风雨

伞的寓意,就是为行人挡风遮雨,正如老张曾经获得的关怀。

七年前的一天,为了照顾老伴,老张冒着大风大雨去买菜。看到菜场里扔了一地的断骨伞,毕生勤俭的老人惊呆了:这都不要了么?有些还很新呢!风雨中,他弯下腰,一一将伞拾起,抱在怀中。有人说:“别捡啦!又没地方修!”但老张不管,顾不上买菜,抱着一堆伞走了:“别人不会修,那我自己来。”

退休以前,张永兴的工作和维修没有半毛钱关系,但老一辈多少有点修修补补的手艺。老张和老伴一起研究,发现伞骨断了、伞头坏了,就用铁丝试着拗一下……捣鼓了半天,第一把伞“救活”了。夫妻俩很高兴,接着修第二把、第三把……

修的得多了,老张发现,修伞也就这点花头,“给我材料和十分钟时间,我就能安装出一把完整的伞。”自动伞有8到10根骨架,密度一般,容易被吹断。手动伞有16根骨架,密度高了,伞也就更牢。拆开固定伞骨的开关,取下伞头、伞把,把断掉的伞骨接上,破损处穿线缝合,再把伞重新组装,工作就完成了。

听说老张会修伞,乐业片区的居民闻风而来,都把坏伞往他家送。“到外面摊头上修伞,起码要5块钱,年纪大的人不舍得,自己又搞不好,就拿到我这里来。”作为物资匮乏年代的“过来人”,老张表示理解。家里地方小,他不介意每天坐在天井里,一把接一把地修,哪怕高温酷暑或者寒冬腊月。

修伞需要一些配件,惯于勤俭的老人自有实惠的门道。小区里的垃圾桶会有别人丢弃的伞,有些部件是完好的。老张灵机一动,把伞捡回来,把能用的部件拆下,分类放好,可以“张冠李戴”着用。

“垃圾分类推行后,我自己不能捡了,就关照保洁人员捡到送给我,我可以帮他们免费修伞。”他告诉记者,由于要修的伞多,工具的磨损率也高,比如钳子。他就在小店里买一把,让孩子们记下型号、式样,到网上采购,“这样便宜一些。”

没有想到的是,在宝山默默住了一辈子的老张,竟然因为修伞出了名。2016年3月,月浦镇乐业四村党总支成立了由小区志愿者组成的“自家人”服务社,“宝藏老人”张永兴自然也在其中。“老伴生病期间,生活能够自理,这也让我有了‘工作’的时间。”忆及往事,老张十分感念老伴对他修伞的支持。

享受修伞带来的成就感和小幸福

有了“固定工作”,老张的每一天都很忙,不是在工作室修伞,就是在社区、公园、学校、单位做志愿服务。他修伞的速度快,“小问题手到病除,立等可取”,真要有大问题,就让人把伞留下,改天再来拿,和“住院——治疗——出院”一个道理。

这样一来,工作室的墙上挂满了伞——排队等修的、修好待拿的和捡来待拆的,分不同的区域排列整齐。

“我刚退休的时候,有空喜欢打打麻将。可是打麻将很耗心力,修伞以后我也没空了,正好戒了。”老张说着笑起来。现在的他,只有每月和兄弟们聚会时,会打打麻将吃吃饭。饭桌上,兄弟们把带来的坏伞交给张永兴,等着下一次聚会时,再把修好的伞拿回去。

看着损坏的雨伞经过自己“抢救”重获新生,老张享受着这种成就感,这是他平凡生活中的小幸福。伴随而来的也有烦恼——走在路上,捡到坏伞的机会越来越少,因为月浦人都知道张永兴会修伞,坏掉的伞都要拿给他修,不再一扔了之。

还有就是,工作室里,此前修好的无主伞越积越多,找不到主人,它们去哪里发挥作用呢?

习惯了被人求助的老张,开始求助社区和镇上。经人牵线,他自豪地“大方”了好几回,将伞送到月浦公园、附近学校、单位的门卫室,供人免费取用,每个点一送就是二三十把。

老张的慷慨广为人知,自己也因此获得了众多荣誉。他把得到的证书小心地收藏在家里,有时候拿出来看看。2020年年初,他获得了一笔两千元的奖金。适逢疫情肆虐大地,他把四个子女叫来,给了每人一百,作为平时买材料的补贴,剩下的一千六百元全部捐去抗疫

看似小事的点滴善举,却在这个冬天温暖了许多人的心。老张就好像我们这座城市的许多人一样:或许外表毫不起眼,但是内心充满温暖;自己生活可能并不如意,但从来没有丧失前行的勇气;他笑对生活的磨难,就像一盏昏黄的路灯,照亮着每一个过路的人。

这些凡人善举犹如涓涓细流,传递着社会正能量,让城市更加充满人情味。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何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