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闸北记忆|烽火新村曾是有名的“铁路宿舍”,中国风设计风格“扎台型”

如果说普陀区曹杨新村是新中国时期上海第一个工人新村,烽火新村则是老闸北建设的第一个工人新村。

1958年11月,指江庙路、普善路、柳营路(部分)办事处合并,设置烽火地区办事处,兼管延长路以北和彭浦新村地区,该办事处的“烽火”二字即出自烽火新村。

虽然1987年7月,烽火街道更名为了芷江西路街道,就连烽火新村这个名字也渐渐鲜有耳闻,但是生活在这里的老铁路人都会知道,芷江西路123弄小区所在地就是原来的烽火新村。

今天,周到君访问了两位最早搬进123弄小区居住并至今生活在这里的居民,聆听了他们的讲述,走进那段尘封了近70年的记忆。

▌ 芷江西路和烽火新村的由来

经查阅资料得知,烽火新村,即今芷江西路123弄一带。民国时期,在芷江西路共和新路东北侧,原为大片农田,新中国成立后在此新建大片住宅区,芷江西路123弄为其中最大的一个小区。上海解放后,于1949年6月,设置闸北区接管会第三办事处管辖。1950年6月改为区政府第三派出人员办事处。1953年为第九办事处,后为第十九办事处、指江庙路办事处管辖。当时,上海铁路局系统开始独立征地,陆续建设住宅为职工所用,形成了如今123弄的住宅布局。

说起“指江庙路”,“指”字并非错别字,而是这一带很早以前,曾有一座庙,名为“指江庙”。因这座当地名刹指江庙,该道路被定名指江庙路。

时光匆匆,数十年过去,123弄风貌依旧,曾经的烽火新村被人们记住的名字多为“铁路宿舍”,或是现用名“芷江西路123弄小区”。

▌ 两位老人的入住见闻

1953年,烽火新村建成。1950年至1953年期间,新村中建设完工的住宅有1-15号、20-28号。其中,最早建成的9幢房子,有3幢分布在小区东侧,还有6幢在小区西侧。其余住宅则系1955年至1980年间陆续增建的。

如今的芷江西路123弄小区,看起来与普通小区大体无异。可是,当你静心漫步其中,你就能感受它的气度不凡。

走进位于芷江西路北侧的123弄小区,高大的绿树和低矮的藤蔓交织盘旋而上,木窗方中有圆,连成一片类似“落地窗”的效果。木窗周边刻有“回”字型中式花纹,给小楼平添了几分中国风。绿叶掩映的红瓦白墙,整体看起来格调雅致,浑然天成。

96岁老人程惠钧有幸第一批入住,他家住12号3楼,是一套60多平方米的两居室,有独立厨卫,有壁橱,有直通底楼的垃圾桶,还有向阳的阳台。他回忆称:“搬进来的时候可谓拎包入住,木地板都是铺好了的。”近70年的光景,地板被磨光了纹路,装潢也是当年的模样,但周到君看得出来,居住其间的老人内心颇有几分安宁和欢悦呢!

芷江西路123弄12号楼

今年86岁的李新,于1959年搬进12号楼居住,住在程惠钧老人楼上。周到君从他家4楼的阳台上远远望去,123弄小区东西两侧房屋样式略有不同。小区西面。首批建成的1-15号、20-28号住宅为大屋顶,有棱有角,别致繁复。当时,中国宫殿式建筑元素的“大屋顶”建筑开始铺天盖地的出现。在西式公寓楼的基础上,烽火新村1-15号、20-28号首批住宅添加了带有中国回字纹饰的门拱,并加装歇山顶屋顶。据李新回忆称,烽火新村1-15号、20-28号首批住宅由铁路局设计事务所主任、留美专家路老先生和设计工程师卜仁杰设计。周到君从芷江西路123弄居委会工作人员处也证实了这一说法。路老先生是铁路人,也是小区居民,遗憾的是,前些年已作古。

烽火新村“老九幢”首批住宅为砖混结构房屋,原始层高3层,建筑质量较好。程惠钧说:“我住了快70年,房子质量很好,冬暖夏凉,这些年没怎么翻修过。要知道这房子当年可是被掀过屋顶、加过层的。”

李新(右)和程惠钧(左)老人回忆烽火新村往事

说到给楼房加层,李新最有感受。因为他家的房子就是“加”出来的。当年,为了增加住房分配,加上原有住宅质量好,于是铁路局在3层房子上进行“加层”,具体操作就是“升顶”——将3楼的屋顶升到4楼。李新感慨道:“当时能有升顶的技术,已经很了不起了。”这一次升顶成功后,李新作为受益人,一家人高高兴兴地搬进了新居。据说,后来有过“再加一层”的提议,最终未达成共识而作罢。

▌ 住宅建筑风格各不同

123弄内的住宅样式大抵有4种类型,分别对应新中国不同时期竣工的建筑风格。

第一类住宅竣工于1953年,覆盖1-15号、20-28号,共计9幢,是烽火新村最早一批竣工的住宅。

第二类住宅竣工于20世纪50至60年代,覆盖烽火新村16-19号、29-38号、43-48号,共计10幢,是烽火新村第二批竣工的住宅,由铁路局系统单位投资建设。

“你看,东面的建筑群则是后来建造的,省了屋顶的花头,厨卫也是多家合用的,虽没有第一批的9幢住宅条件好,却也经济适用。在那个年代,能住进这样有厨卫、带露台的新公房,也是一件非常令人羡慕的事情。”李新指给笔者看。这一时期,“大屋顶”式建筑热潮开始退潮。建筑风格开始逐步简约化,舍弃了繁多的装饰,立面美感自此开始大打折扣,更多的侧重于实用性。细心观察可以发现,具体体现在这10幢住宅身上,繁琐的回字纹门拱和歇山屋顶皆已消失,但仍保留了中式琉璃窗等少量装饰。

第三类住宅竣工于20世纪60年代前后,由铁路局上海站投资建设,覆盖芷江西路123弄41、42号,共计2幢,是烽火新村第三批竣工的住宅。这两幢5层住宅楼相较前两者,立面愈发简约,除了每层贯穿回廊处还留有仿传统的纹饰外,其余部分完全空白,已去繁就简,基本舍去了审美需求。

第四类住宅竣工于20世纪70年代,覆盖烽火新村北部剩余建筑,共计6幢,是烽火新村最后一批竣工的住宅,由铁路局上海分局建设。这些住宅完全追求实用性,并扩大了房屋的容积率,同时彻底舍弃了所有装饰,立面只剩下几条直线。

烽火新村建成后,长期作为铁路职工宿舍。早前,铁路局要求“调度要集中”,故在此背景下,曾经负责调度工作的离休干部程惠钧有了首批入住新村的机会。

据程惠钧回忆称,居住于此的除了负责调度工作的人员,还有有行政级别的干部、工程技术骨干等,人称该村为“铁路宿舍”,颇具知名度。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吴佳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