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匠精神“精雕细琢”数字之都,2021上海“智慧工匠”出炉

作为一年一度遴选上海数字城市优秀建设者的“重头戏”,11月13日,2021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智慧工匠”评选活动(以下简称评选活动)落下帷幕。此次评选出的“智慧工匠”是“上海工匠”蓄水池,根据相关条件要求择优向上海市总工会申报“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或“工人先锋号”等荣誉,择优推荐并直接参加“上海工匠”选树活动的终评。

赛评双通道,“上海工匠”蓄水池

本次评选活动以“城市数字化转型”为主题,以“经济、生活、治理”数字化转型为重点,在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信息化建设及相关技术领域,甄选一批拥有工匠精神、一技之长和突出成果,充分体现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具有行业特色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今年的评选活动历时3个月,经过竞赛和评审两条通道激烈角逐,产生24名入选决赛选手。

通过现场展演,专家打分,上海华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丁洁、复旦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王新、上海流利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林晖等10名选手获得一等奖,信也科技集团测试工程师丁帅、上海电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发总监张革、上海公路桥梁(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蒋海里等10名选手获得二等奖,另有四名选手获得三等奖。

据主办方介绍:

和往年一样,此次评选出的‘智慧工匠’是‘上海工匠’蓄水池。经过信用审核、公示等程序,最终将产生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智慧工匠’10名,‘智慧工匠’提名奖10名。根据相关条件要求,择优向上海市总工会申报‘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或‘工人先锋号’等荣誉,择优推荐并直接参加‘上海工匠’选树活动的终评。”

为城市数字化转型建设赋能

在本次“智慧工匠”竞选舞台上,多名建设者讲述了他们为“国际数字之都”建设所做的贡献。

获得一等奖的上海地铁维护保障有限公司供电分公司副总经理郭志,负责构建智能运维平台的核心闭环赋能体系,确保千万上海市民能准点乘坐地铁出行是他的初心。2020年,上海地铁运营里程达772公里,他带领团队更新的一号线控制系统硬件设备,运行三万多次“零故障”,打破了进口设备技术垄断,实现了1500万设备资产延寿运行。

获得一等奖的上海电信总师室教授级高工董斌,一直以来从事通信领域研发一线工作,负责移动业务网络、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专业领域的技术规划。他参加的“智慧10000”等项目,在疫情期间,利用5G、人工智能等技术,帮助12345市民热线快速解决了积压订单。

越来越多的跨界选手也是今年竞赛的亮点。获得一等奖的王新是“智慧工匠”评选活动举行六届来,参加比赛的第一位高校教授。他带领团队打造的5G+IPV6校园网,是全国首个落地的5G校园专网、首个实现跨域的校园专网。

建筑行业正在进入老龄化,40岁以上的劳动力占比超过三分之二,迫切需要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解决劳动力缺失的痛点。获得二等奖的上海公路桥梁(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蒋海里说,自己本质上是一名桥梁工程师,但如今却是一名产品经理,一个以价值为导向,以改变行业生产方式为目标,跨界集合行业资源的路桥建造数字化的产品经理。

黄鹏程是一名上海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工艺美术师,在紫砂壶这门古老的艺术上浸淫逾20年。比赛现场,黄鹏程讲述了一个通过“互联网自救”的故事。疫情期间,传统紫砂壶商业模式受到沉重打击,为此黄鹏程组织团队做起了“直播带货”。他改良了紫砂壶的传统生产流程,通过3D打印,将一个新壶型的研制过程从1个月缩短到2-3天。作为一名跨界选手,他获得了二等奖。

“有温度”“有坚持”的工匠精神

城市数字化转型中的工匠精神是什么样的?获得二等奖的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智慧城市(市民云)中心常务副总裁吴健,理解的工匠精神是“择一事,终一生”。

他给自己设定的工作目标是,每天使用产品3次,提出3个优化意见;每周深入2个城市,解决难题;每个月解决一个市民的堵点痛点,通过日常一点一滴的“精雕细琢”,让市民云用数字化给人民的城市带来温度。

获得三等奖的上海软中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运维工程师吴文源是一名运维工程师,他理解的工匠精神很朴实,“使用更高效的工具和更好的手段,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

获得一等奖的上海流利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林晖坚持的工匠精神,是对未知的不断探索和创新的不断尝试。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张英表示:

在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大趋势下,希望把这项评选活动打造成一个培育、选拔、展示数字化人才的重要舞台,最大限度激发城市数字化各领域从业人员的创新创造活力,主动拥抱城市数字化转型浪潮,坚持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轮驱动’,努力弥合数字鸿沟,共同推进上海整体化进入数字时代。”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