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歌剧没有门槛,只有两个字:好听。
11月13日,上海歌剧院秋冬演出季的重量级演出“歌剧双雄会——威尔第&瓦格纳歌剧集萃音乐会”即将上演。
这场令沪上乐迷期盼已久的音乐会,由上海歌剧院院长、指挥家、钢琴家许忠执棒上海歌剧院合唱团、交响乐团,特邀《声入人心》人气代班导师、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女高音歌唱家王威以及上海歌剧院男高音歌唱家韩蓬、女高音歌唱家宋倩、女中音歌唱家王潇希同台,为沪上观众带来热力满满的歌剧盛宴。
歌剧双雄顶峰相会,他们的作品牛在哪?
一百多年以前,威尔第与瓦格纳这两位相似又不同的歌剧大师创作出了无数久演不衰、不断给世界观众带去感动的经典作品。
二人殊途同归,最终都登上戏剧和音乐结合的巅峰。他们将意大利歌剧和德语歌剧分别推向辉煌,构筑起浪漫主义时期的歌剧丰碑。可以说,如果想要充分了解浪漫主义歌剧的璀璨与深度,就不得不聆听这两位歌剧巨擘的作品。
威尔第与瓦格纳
上半场精选威尔第的《西西里晚祷》《命运之力》《弄臣》《纳布科》《茶花女》五部歌剧。汲取法国大歌剧之长、发展意大利歌剧技巧的《西西里晚祷》,对威尔第19世纪50年代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弄臣》和《茶花女》作为威尔第三大浪漫主义悲剧中的两部,远离早期意大利歌剧的英雄主义题材和宏大场面,转而描绘普通人的生活,注重对人物心理和性格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
而《纳布科》则是威尔第早期英雄主题歌剧的代表,体现出作曲家在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下,鲜明的政治热情和扎根传统的旋律创作能力。
如果说威尔第是意大利歌剧传统的继承者,那么瓦格纳就是歌剧的改革者。他是十九世纪下半叶影响最大、引起争议也最大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他不仅把德国浪漫主义歌剧推至巅峰,同时以“整体艺术”的理想对传统歌剧作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改革。
彩排现场
本场音乐会涉及瓦格纳的三部歌剧:《汤豪瑟》《罗恩格林》和《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分别为其早期和中期作品。
观众可以从这三部歌剧中感受到他将乐剧理想逐步实现的过程——《罗恩格林》是他最后一部德国浪漫主义歌剧,也是其此风格的巅峰之作,是其转型和改革的开始;《汤豪瑟》开始重视戏剧与音乐的全面结合并且注重舞台效果;《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则标志着他乐剧理想的逐步实现。
男高音石倚洁作品升级:“轻型男高音”已经是过去式了
这样含金量极高的经典选曲分量,自然需要有踔绝之能的歌唱家们才能完成。
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一直是艺术实力与偶像人气兼备的集合体,他曾作为代班导师登上过《声入人心》的舞台,也在国内外各大歌剧舞台上深受乐迷的喜爱。
本次,他不仅将演唱《弄臣》中的经典咏叹调《女人善变》,还将与上海歌剧院女高音歌唱家宋倩,合作《茶花女》中的《多么快乐的一天》《饮酒歌》。
芝加哥歌剧院2013年版《弄臣》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石倚洁的title都是中国优秀的轻型抒情男高音,他擅长高音花腔较多的罗西尼歌剧作品,被誉为中国的“弗洛雷兹”。
这一次演绎歌剧双雄威尔第和瓦格纳的作品,某种程度上是完成了从轻型到浑厚的转变。“人的声音都是随着年龄有所变化的,我今年也快40岁了,其实早在四五年前就已经开始尝试抒情男高音的作品了。”
在欧洲男高音的成长路径上,总是先从轻型抒情高音慢慢发展为真正的抒情高音,作品也会从莫扎特、罗西尼到多尼采蒂、贝利尼再到威尔第、普契尼,最后成长到可以与理查·施特劳斯和瓦格纳对话。如今,石倚洁也成长为可以挑战歌剧双雄的“抒情男高音”了。
“其实我读书的时候学的就是抒情男高音,老师们是按照这个路线培养我的。但是在这一行,哪怕我们知道自己在年纪渐长之后会成为抒情男高音,也不会在20几岁的时候就选择这么沉厚的作品,反而是从轻巧的作品唱起,这也是出于保护演员长远发展的角度做出的选择。”
下半场,女高音歌唱家王威不仅将演绎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伊索尔德弥留之际的绝唱《爱之死》,还将与上海歌剧院男高音歌唱家韩蓬、女中音歌唱家王潇希,共同演绎歌剧重唱中的“鸿篇巨制”《爱情二重唱》。
作为瓦格纳本人情感世界的体现,这段长达28分钟的音乐演绎,除了在气息、体力上对歌唱家有着极高的要求之外,更需要有足够细腻的角色理解、声音把控以及情绪调动能力。与此同时,该剧的一二幕序曲,以及《婚礼进行曲》《宾客进场曲》等瓦格纳歌剧中的经典合唱段落,也将充分展现合唱团、乐团的雄厚实力。
“这场音乐会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开始酝酿策划了,尽管当中因为疫情而暂缓脚步,但是我们追求艺术品质、以精品奉献观众的前行步伐是永不停歇的。”许忠院长表示,“无论是咏叹调、重唱,还是合唱选段,无论是半场意大利语半场德语的语言挑战,还是这么多重量级选段的音乐作业,我们依然邀请了国际优秀的语言指导、声乐指导连线,力求原汁原味。”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王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