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就等于看了名著吗?
名著改编电影,中外电影人乐此不疲。自成大IP的名著,和改编而成的电影究竟是怎样的关系?电影能够代替名著吗?
由宝山区大场镇文化中心、阎华工作室、上海人民出版社市场部主办的行知读书会邀请到资深古典音乐编导毕禕做客,带领读者走进“光影书香”。
默片时代,最早的电影没有什么情节。但在卢米埃尔兄弟最早推出的一批电影中间,有一些作品带有了情节。
其作品两版《水浇园丁》的“进化”,不仅是从四格漫画走向了动态画面,更是诞生了故事的开始、经过与结束。电影因此踏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剧情片”正式与观众见面。
毕禕谈到,故事越复杂,剧本的出现便是水到渠成:拍摄的内容以剧本的形式确定下来。
1902年,有着“电影界魔术师”之称的导演乔治·梅里爱以“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月球旅行记》为底本,创作出同名电影,该片被视作科幻电影的开山之作。
此后,电影更加发展,在电影逐渐工业化的时代里,由于好的文本难得,“名著改编电影”自然而然得有了它的一席之地。
但是,名著与电影,两种艺术形式表现方式不同、给受众带来的目标体验不同,以各自特殊的手法所带来的美感不同,也因此,名著改编电影,名著与电影之间通常差别巨大。
改编电影,为什么有的改得少成功了?有的改得多也能成功?
在毕禕心目中,“改编电影的理想标杆当属苏联版《战争与和平》。”
与率先出炉的好莱坞三小时版《战争与和平》对垒,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选择了“一字不删”。
将托尔斯泰的史诗变成剧本,导演最终以七小时的恢弘与伟大成功地完成了这一理论上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影史经典由此诞生。
但是,即使是这样“逐字逐句”的创作,拍摄时仍然需要“改编”与压缩。因此,在电影之后看名著,观众更能理解导演的舍弃与保留,读懂邦达尔丘克心中的《战争与和平》。
毕禕谈到,即使改编的内容较多,有时也不妨碍经典影片的成就。譬如70年版《简·爱》。不同名著的诞生蒙着一层时代的面纱,而后世不同时期的拍摄,也将带上当下的烙印去做出取舍。
因此,关于“看电影就等于看了名著吗?”这一问题,毕禕的回答是,“取舍不同,成片不同,电影的高妙之处正在于此。所以,不能以看电影代替看名著。”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徐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