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总是抽着烟飘飘而来,买几本书后,又飘飘而去。”
如果说,鲁迅那个年代也有今天流行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说法,那么位于四川北路2050号的内山书店,无疑是这个生活圈的圆心,它在鲁迅上海定居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鲁迅(左一)和内山完造(右一)在内山书店
上个世纪,这家被称为“上海名物”的传奇书店在上海经营了近三十年,它是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的“书房”和“会客室”。
鲁迅先生长孙周令飞说,鲁迅在上海居住的9年里,其居所距离内山书店始终不超过500米。
鲁迅当年的“15分钟生活圈”
1927年10月5日,鲁迅来到上海的第三天,他就前往了内山书店,从此成为书店的常客。
根据《鲁迅日记》,从首次购书到1936年逝世为止,鲁迅在此购书500余次。他不仅是内山书店文艺漫谈会的常客,还常与中日文化人会面。
■内山书店
内山书店里,靠窗的位置有一张藤椅,这是他的座位。
■内山书店里的藤椅和小圆桌
鲁迅在1928年至1936年的日记中,提到内山书店的老板内山完造60余次,提到内山书店数百次,而在别人关于这一时期鲁迅的回忆中,内山书店也是出现率极高的关键词。
尤其是寓居内山书店附近两三分钟路程的拉摩斯公寓时,更是几乎天天都会去内山书店坐一会儿。
■海婴百日鲁迅全家照
陪伴鲁迅最后十年的许广平曾回忆:“因为居住的近便,鲁迅每每散步似的就走到书店了,假如不去,不是有事,就是病了,内山就一定会到家里看鲁迅。”
短短一句话道出了鲁迅和书店创办者内山完造的深厚情谊。
■内山书店原址上的纪念碑
如今在内山书店原址上,还镶嵌有一块刻绘着鲁迅与内山完造两人肖像的纪念牌。
上海鲁迅纪念馆研究室副研究馆员施晓燕说,在鲁迅上海定居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集书籍购置、收转信件,会面地点,避难藏身处等各功能于一体的内山书店,在鲁迅还在入住共和旅馆时就登场了。
她分析,“这样一家中国最大的日本书店,售卖海量书籍,店内书籍开架,可供自由翻阅,气氛轻松,左翼人士往来频繁,是否会触动鲁迅,影响他的某些决定?”
她因此推断,“内山书店对鲁迅的影响力,比我们想象的更大。”
鲁迅定居上海的决定
施晓燕在其新著《鲁迅在上海的居住和饮食》中,从鲁迅到上海入住共和旅馆的五天着手,分析了他何以在短短五天内即做出了定居上海的决定。
她写到,1927年10月3日下午,鲁迅来到上海,和许广平下榻于共和旅馆,这是鲁迅生命中最后九年定居上海的起点。
“当时共和旅馆只是鲁迅旅途中一个短暂的歇脚处,鲁迅在此处停下来选择自己将要去哪里。”
■10月4日,鲁迅下榻共和旅馆第二天的合影。(前排左起为周建人、许广平、鲁迅,后排左起为孙福熙、林语堂、孙伏园)
短短五天之内,鲁迅先后与李小峰、林语堂、孙伏园、许钦文、郁达夫等友人和学生相见,处理了大量事务,还到内山书店购书,到影剧院看电影,等等。
也就是在这五天中,他改变了原本离开上海的打算,决定正式定居上海。
1927年10月8日,鲁迅在日记中写到,“上午从共和旅店移入景云里寓。”这是鲁迅在上海九年定居生活的第一个家,横浜路35弄景云里23号。
■景云里23号
鲁迅为何会选择景云里?因为他的三弟周建人居住在景云里。
巧的是,另外两位文学家,茅盾和叶圣陶早于鲁迅数月,也先后住进了景云里11号甲和11号。
上世纪二十年代后期,这里同时住过6位文化名人,其中5位是文学家,他们是鲁迅、茅盾、叶圣陶、冯雪峰和柔石。”
■景云里11号
为什么鲁迅会在五天内改变主意,决定定居上海?
通过研究鲁迅会客、饮宴、书信往来等,施晓燕得出的结论是:鲁迅留在上海,可以跟兄弟比邻而居,亲密的朋友都离自己不远,左翼文化人活跃,城市里与文化相关的产业欣欣向荣,还拥有全中国最大的日本书店,饮食上也能满足口味。
这样的氛围对鲁迅来说,非常适合定居,在共和旅馆的五天,就是让鲁迅敏锐地觉察到了以上这一系列因素,从而使他决定可定居上海。
作家陈子善在该书序言中指出,这个结论无疑是令人信服的。
■鲁迅在景云里
正如上海市作协副主席杨扬所说,虹口是一个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地方,鲁迅、茅盾、叶圣陶,这些文化名人聚集在虹口是有原因的。
“1927年鲁迅来上海定居,他选择了虹口。为什么选择虹口,不选择其他地方?因为商务印书馆的很多编辑都住在虹口,鲁迅的弟弟周建人也住在虹口。这里文化氛围浓厚,很多文化人士聚集在此,大家乐于在一起,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内山漫谈会”成为沪上重要文化活动
内山书店不仅是一处图书销售的场所,更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场所,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虹口四川北路,是文化界人士居住最集中的地方,这些文化界人士的聚会就在内山书店。
■内山书店
内山完造在这里创立了漫谈会,相当于小型沙龙,为文化人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漫谈会的形式并不固定,除了大家在店堂里一起聊聊之外,有时不可避免要一起吃吃饭,边吃边聊。
“内山漫谈会”成了上海重要的文化活动。
参加漫谈会的中日文化界人士,就政治和文艺等问题自由交流,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在20、30年代的上海显得极其可贵。
■鲁迅与内山完造
漫谈会没有固定时间,见有人起了谈兴,老板内山会说,“欢迎您来,请坐”,两人、五人、八人都能聊得起来。
受邀坐下的可能是与梅兰芳齐名的京剧演员欧阳予倩,也可能是旅日归来的青年文学家田汉,作家郁达夫也是常客。
1926年,日本著名作家谷崎润一郎访沪,刚到便听人说,“想了解中国文坛的最新气象,一定要去内山书店看看。”几天后,欧阳予倩和田汉发来请柬,内山老板设宴漫谈,书店二楼群贤毕至。
受到热烈欢迎的谷崎起身致辞:“今日中国新文化运动如此兴盛,让我不禁想起自己和新进作家(指芥川龙之介、佐藤春夫等人)的往日时光,一旦回国,我会把今天的情形作为旅途第一号见闻告诉他们。”
与鲁迅先生难忘的“一面”
“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跟着那火光的一亮一亮,腾起一阵一阵烟雾。”
一九三二年,就是一·二八那年的秋天,在上海英商汽车公司当卖票员的年轻人阿累走进了内山书店。
那一次,他在书店偶然遇见鲁迅先生,这“一面”成了他一生中永恒的瞬间。
■鲁迅画像
阿累用笔“定格”了鲁迅先生在书店的一幕。
他写道,他的面孔是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原是瓦片头,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那一次,阿累在店里摩挲着鲁迅翻译的《毁灭》,不说买,也舍不得放下,看出缘由的鲁迅走过来取下一本《铁流》,对青年说,“两本,一块钱,我卖给你。”
青年阿累的内心顿时暖暖的。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去世。那一年,悲痛中的他深情提笔写下了纪念鲁迅的文章《一面》。
该文入选中学语文课本,被广为阅读。
■电影《黄金时代》剧照
鲁迅与友人的很多重要见面,都发生在内山书店。
1934年,从哈尔滨辗转青岛来到上海的萧军、萧红夫妇与鲁迅先生的第一次见面,也在这里先碰了头,然后再去了马路对面的咖啡馆。
在内山书店旧址将建纪念书局
鲁迅生命中最后九年,在虹口度过。
为了再现当年鲁迅生活的真实之路,虹口区在景云里、拉摩斯公寓、内山书店、多伦路上,打造了一条“鲁迅小道”。
从景云里到多伦路,从拉摩斯公寓到内山书店,短短千米内,有六处场所是鲁迅在虹口日常生活与活动交友所在地。
■鲁迅小道
今年在鲁迅诞辰140周年之际,“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项目在内山书店旧址启动,“木刻讲习所旧址”陈列馆开放,串联起鲁迅在虹口活动场所的“鲁迅小道”升级亮相。
■内山书店旧址
据透露,“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将以鲁迅的创作脉络和社会文化活动为核心,全方位陈列展示鲁迅相关作品,用书籍为读者还原一个全面真实的鲁迅。
■鲁迅小道
“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个城市,鲁迅先生生活与终年的地方。”作家王安忆说。
如果哪天你有空,挑个秋高气爽的日子,以四川北路上的内山书店旧址为原点出发,去走一走鲁迅小道,感受他当年的“15分钟生活圈”。
在时空穿越中,与鲁迅相遇。
■题头图:电影《黄金时代》剧照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徐颖